送良玉上人还昆山

来衣茶色袍,归变椹色服。

孤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岩屋。

野童遥相迎,风叶鸣橡槲。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翻译

穿着深茶色的长袍归来,换上了黑紫色的衣服。
独自乘船驶向洞庭湖,夜晚在松江边过夜。
湖面水汽弥漫,琴弦上笼罩着昏暗,山月升起照进岩屋。
野外的孩子们远远迎接,风吹过橡树和槲树,发出沙沙声。

注释

来衣茶色袍:穿着深茶色的长袍。
归变椹色服:归来后换上黑紫色衣服。
孤舟:独自一人的小船。
洞庭:洞庭湖。
落日:傍晚的太阳。
松江宿:在松江边过夜。
水烟:湖面的水汽。
晦琴徽:使琴弦显得模糊不清。
山月:山上的月亮。
岩屋:岩石建造的房屋。
野童:乡村的孩子们。
橡槲:橡树和槲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良玉上人归乡的情景。首句“来衣茶色袍”写良玉上人初到时穿着淡雅的茶色僧袍,暗示了他的清修生活。次句“归变椹色服”则表示他即将回归故乡,换上了深色的衣服,暗含旅途的结束和生活的转变。

“孤舟洞庭去”描绘了上人乘船离开,孤独地驶向洞庭湖的景象,湖面广阔,更显其行程的寂寥。“落日松江宿”则展示了他在傍晚时分抵达松江,选择在松林边的江边过夜,画面宁静而富有诗意。

“水烟晦琴徽”通过水雾弥漫,琴弦上的徽音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幽深而静谧的氛围。“山月上岩屋”进一步描绘夜晚,山月升起,照耀着上人在岩屋中的独处,增添了神秘感。

最后两句“野童遥相迎,风叶鸣橡槲”写当地乡村的孩子们远远地迎接他,风吹过橡树和槲树,发出沙沙声,这是对当地民风淳朴和自然环境的生动描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良玉上人的归乡旅程,展现了旅途的孤独与静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祝福。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苏子美

勇为江海行,风波曾不惧。

但欲寻名山,扁舟无定处。

南有鹏若鸮,崄有石若锯。

毒草见人摇,短狐逢影怒。

不遐尚苦乖,更远饶瘴雾。

东土乃滨海,蜃鼍仍可怖。

壳物怪琐屑,蠃蚬固无数。

咸腥损齿牙,日月复易饫。

二方既若此,往矣无久驻。

竟当西北来,醇酎炙肥羜。

夏不厌浆酪,冬不厌雉兔。

勿言专口腹,口腹人所务。

天台信奇伟,石桥非坦步。

庐岳趣最幽,饥肠看瀑布。

此致虽为高,实亦难久慕。

君行听我言,不听到应悟。

形式: 古风

送苏公佐屯田知单州

柏上有群乌,一乌飞向东。方栖城头与人司吉凶。

八月禾已穫,九月黍已舂。竞持美酒相庆乐年丰。

借问何能尔,时平无困穷。

形式: 古风

送辛都官知鄂州

衣上大梁雪,门前武昌车。

使君行有期,将逢鸟隼旟。

车动自轣辘,旟轻自舒舒。

去都越千里,城在江上居。

黄鹤有高楼,楼头挂蟾蜍。

下见鹦鹉洲,葭茁可以菹。

为吊祢处士,沉踪异三闾。

忆昔我仲父,五马立踌躇。

愿君访旧迹,因报八行书。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送邵户曹随侍之长沙

青袍会稽掾,采服湘江行。

水馆鱼方美,犀舟枕自清。

鹧鸪啼欲雨,螮蝀见还晴。

风土虽卑湿,醇醪可养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