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渎神

密约水神祠。瓣香心事谁知。

绣幡同上小名儿,一双亲系干支。

萧萧暮雨芙蓉黑。越江犹认行迹。

潮没苏碑三尺,怨魂应始消得。

形式: 词牌: 河渎神

鉴赏

这首《河渎神》是清代词人顾贞观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生动的意象构建,展现了深沉哀婉的情愫。

开篇“密约水神祠”,点明地点,暗示了故事背景与情感的寄托。水神祠,常与祈愿、许诺相关联,此处暗含了主人公与某人的秘密约定,这份约定仿佛在水神面前许下,充满了神圣与庄严感。

“瓣香心事谁知”一句,将情感推向深处。瓣香,象征着虔诚与祈求,而“心事”则直接指向了内心的隐秘情感。这一句不仅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与难以言说,也暗示了这份情感可能无人理解或知晓,增添了孤独与无奈的色彩。

“绣幡同上小名儿,一双亲系干支。”绣幡,通常用于祭祀或庆祝活动,这里与“小名儿”、“干支”相结合,不仅描绘了特定的仪式场景,更蕴含了对特定人物的怀念与纪念。绣幡上的名字和干支(即农历年份)的标记,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关于逝去之人的记忆与追思。

“萧萧暮雨芙蓉黑”一句,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与哀伤的氛围。萧萧的暮雨,黑色的芙蓉,共同构成了一个阴郁的画面,强化了情感的沉重与哀愁。

“越江犹认行迹”中的“越江”与“行迹”,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越江,可能指的是跨越时空的距离,而“行迹”则指向了逝者留下的痕迹。这句话表达了对逝者记忆的追寻与怀念,即使时间流逝,那份记忆依然清晰可见。

最后,“潮没苏碑三尺,怨魂应始消得。”以苏碑(古代刻有文字的石碑)被潮水淹没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淡化。怨魂,既可指逝者的灵魂,也可理解为对逝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这一句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深藏于心底的哀愁与思念,最终或许会得到某种形式的解脱或消散。

整体而言,《河渎神》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怀念的世界,展现了词人对逝去之人的深深眷恋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收录诗词(246)

顾贞观(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华文,、华峰,亦作华封。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字:远平
  • 号:梁汾
  • 籍贯:江苏无锡
  • 生卒年:1637-1714

相关古诗词

醉花阴.重九

归雁一声相识旧。嫩橘和霜剖。风景入秋悲。

恻恻新寒,况是秋深后。知道明年还健否。

且醉黄花酒。休说不须开。倘为看花,忆着离人瘦。

形式: 词牌: 醉花阴

偷声木兰花

平分一片蕉阴绿。相对妾身原似玉。细雨归帆。

临别啼珠忽满衫。断鸿双鲤曾无便。

惊喜竹西廊下见。记否檀奴。衣袖当时水墨图。

形式: 词牌: 偷声木兰花

念奴娇

冷清清地,便逢欢、也则不情不绪。

况是宵长孤枕侧,挨得几番秋雨。

兰炷微沉,桃笙半叠,送尽炉烟缕。

香浓醉薄,此愁何减羁旅。

不过絮断柔肠,乱蛩枉却,费许多言语。

二十五声清漏永,尽够滴残双箸。

翠湿云鬟,凉侵玉腕,那复催砧杵。

由他梦醒,别来和梦难据。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摸鱼儿.芍药,简荪友

几多情、春归莫诉。下阶亲剪红药。

短檠孤影愁相对,教伴绮窗斟酌。花睡着。

护一点、檀心不受东风谑。明朝梳掠。

看镜里芳姿,阿谁较胜,传语问青雀。

琼肌削,似比柔枝更弱。半开仍锁银錀。

绛绡曾挹经年泪,和露封来灼灼。休忘却。

休忘却、年时茅屋空山约。从教零落。

待粉蕊全删,宝华同证,此意尽商略。

形式: 词牌: 摸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