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紫诠使君自广溯惠即事四首时积雨百馀日江潦骤涨数丈坏官私庐舍不可计使君奉令发赈四首(其四)

丰歉谁无分,风雷太不情。

聊随发粟使,偶作泛舟行。

江雨珠争跃,山寒玉并鸣。

一途新物色,吟咏不成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风雨交加、洪水泛滥的背景下,官员王紫诠奉命发放救济物资的情景。诗人陈恭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悲凉,以及人间的温情与关怀。

首句“丰歉谁无分”,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然界中丰收与歉收是常态,没有哪一方能独善其身。接着“风雷太不情”一句,将风雷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风雨肆虐、不讲情面的景象。诗人通过“太不情”三字,流露出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感慨。

“聊随发粟使,偶作泛舟行。”这两句描述了官员王紫诠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仍然坚持执行发放救济物资的任务,乘船前往受灾地区,体现了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这里的“聊”字,既有随性之意,也暗含着在艰难环境中的无奈与坚持。

接下来的“江雨珠争跃,山寒玉并鸣”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江面上雨水如珍珠般跳跃,山间寒气使得万物仿佛玉石共鸣的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观,也暗示了灾难中人们内心的震动。

“一途新物色,吟咏不成声。”最后两句,诗人感慨于在这场灾难中,虽然看到了新的景象,但心情沉重,无法吟咏出欢快的诗句。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物行动的叙述,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背景下的人间百态,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人性光辉的赞美,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立秋前六夕忆雪楼月酌即事

良宵胜地一时兼,南北轩窗尽卷帘。

风度竹声凉细细,月摇江影白纤纤。

谈当快处童偷笑,酒到酣时客唤添。

渐近清秋天似洗,隔城遥出几峰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送张畏岩进士归吴门兼怀孙赤崖二首(其一)

云霄羽翮正翩翩,南北成名总妙年。

古迹欲寻勾漏令,客程来自素馨田。

频登郡阁山当槛,并醉湖桥月上船。

闽国扬帆从此远,女牛星野早秋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张畏岩进士归吴门兼怀孙赤崖二首(其二)

吾生白发早萧萧,故旧胥台半已凋。

庑下即今闻举案,市中谁复忆吹箫。

三冬湖橘初开树,八月江鲈渐上潮。

挂绿比年风雨妒,几时林里得相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送王子觐归都门

北溟南海本同涛,万里遥游兴自豪。

京辅旧家乔木古,清秋归路雁行高。

携回勾漏丹砂颗,舞著虞廷黼绣袍。

别后相思何处寄,郎星天上望劳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