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在风雨交加、洪水泛滥的背景下,官员王紫诠奉命发放救济物资的情景。诗人陈恭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悲凉,以及人间的温情与关怀。
首句“丰歉谁无分”,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然界中丰收与歉收是常态,没有哪一方能独善其身。接着“风雷太不情”一句,将风雷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风雨肆虐、不讲情面的景象。诗人通过“太不情”三字,流露出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感慨。
“聊随发粟使,偶作泛舟行。”这两句描述了官员王紫诠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仍然坚持执行发放救济物资的任务,乘船前往受灾地区,体现了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这里的“聊”字,既有随性之意,也暗含着在艰难环境中的无奈与坚持。
接下来的“江雨珠争跃,山寒玉并鸣”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江面上雨水如珍珠般跳跃,山间寒气使得万物仿佛玉石共鸣的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观,也暗示了灾难中人们内心的震动。
“一途新物色,吟咏不成声。”最后两句,诗人感慨于在这场灾难中,虽然看到了新的景象,但心情沉重,无法吟咏出欢快的诗句。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物行动的叙述,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背景下的人间百态,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人性光辉的赞美,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