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留题

金山碧崔嵬,我泛扁舟来。

虚阁登还下,长廊去复回。

梵刹绝顶立,僧房八面开。

波涛起蛟蜃,洞穴生风雷。

千载有高松,万古无纤埃。

葛衣惹秋云,草履黏苍苔。

孤城寒角动,片帆暮钟催。

朗吟成此章,欲返犹徘徊。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金山碧绿高峻,我乘小舟前来。
登上空旷的阁楼又下来,走过长长的走廊再折回。
寺庙矗立在山顶,僧房四面敞开。
海浪中翻腾着蛟龙蜃气,洞穴里响起风雷声。
千年古松依然挺拔,万世尘埃不染。
葛布衣衫沾染秋云,草鞋粘满青苔。
孤城的寒角声起,傍晚的钟声催促着归航。
我高声诵读这首诗,想要离开却又犹豫不决。

注释

金山:形容金山的高大。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
扁舟:小船。
来:到来。
虚阁:空荡的阁楼。
长廊:长长的走廊。
梵刹:寺庙。
绝顶:山顶。
僧房:僧人的住处。
波涛:海浪。
蛟蜃:古代传说中的海怪。
千载:千年。
高松:高大的松树。
纤埃:微尘。
葛衣:葛布制成的衣服。
秋云:秋天的云彩。
孤城:孤立的城池。
寒角:城楼上的号角。
暮钟:傍晚的钟声。
朗吟:大声吟诵。
此章:这首诗。
欲返:想要返回。
犹徘徊:犹豫不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潘阆的《金山寺留题》,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和诗人游历的感受。首句“金山碧崔嵬”以生动的色彩描绘金山的雄伟,接着通过“我泛扁舟来”展现出诗人乘船来访的悠闲。诗人穿梭于“虚阁”与“长廊”,流连忘返,表现出对寺内环境的喜爱。

“梵刹绝顶立,僧房八面开”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和开阔,暗示出宁静与深远的禅意。接下来的诗句“波涛起蛟蜃,洞穴生风雷”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金山寺周围自然景观的壮美,如海市蜃楼和风雷之音,增添了神秘感。

诗人进一步赞美了寺内的千年古松,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坚韧,以及“万古无纤埃”的清洁心境。身着葛衣和草履的诗人,融入了自然与禅境之中,“孤城寒角动,片帆暮钟催”则以动态的景致和悠扬的钟声,渲染出寂寥而深沉的氛围。

最后,诗人“朗吟成此章,欲返犹徘徊”,表达了对金山寺美景的深深留恋和创作时的灵感涌动。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潘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收录诗词(96)

潘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 字:梦空
  • 号:逍遥子
  • 籍贯:
  • 生卒年:?~1009

相关古诗词

秋日旅舍感怀

秋色入檐楹,閒门开复扃。

愁长欲长醉,薄酒又还醒。

揽照头将白,逢谁眼暂青。

只应南与北,唯此念飘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送王长洲禹偁赴阙

蒿兰不并香,泾渭安同流。

小人有千险,君子生百忧。

名重圣主徵,道光史策收。

一鹗秋空飞,鸟雀徒啾啾。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

晓帆叠叠飞,夜橹连连鸣。

贪吏诫守廉,饥民苏念生。

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

钱塘太守贤,好共致升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

吴山挂魂碧,浙江入梦清。

旦暮东南望,徒使华发生。

君今运邦计,不得同舟行。

即听江仓丰,伫见汴廪盈。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