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余家栖栅门,临龙溪巷,折西行有稻田数顷。荷塘松径,绿香晚凉,曩与佩琼居士踏月赋诗,凭阑瀹茗处也。航海归来,重寻陈迹,旧愁如梦,触绪纷来。鹤唳虫鸣,祗益苍凉惆怅耳

凉蟾似慰孤眠客,夜阑劝人微步。

沼渌涵烟,桥阴卧水,恰称悲秋情绪。幽蛩暗诉。

话往日清游,细听诗语。

花底双声,啼鹃一曲变凄楚。

频年乡国入梦,见风鬟雾鬓,犹是仙侣。

波涨银河,霜寒珠月,怅望缫车何处。三生也苦。

祝携手琼台,种兰风露。为问黄姑,别愁增几许。

形式:

鉴赏

此诗《台城路》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潘飞声所作,描绘了诗人归航后重访旧地时的复杂情感。诗中以月夜景色为背景,通过凉蟾、沼渌、桥阴、幽蛩、花底双声、啼鹃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秋的情绪氛围。诗人回忆起与友人佩琼居士共赏月色、赋诗对饮的美好时光,而今物是人非,旧愁如梦,触景生情,引发深深的感慨。

“凉蟾似慰孤眠客,夜阑劝人微步。”开篇即以月光抚慰孤独的旅人,夜深时分,月光引领着人们漫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沼渌涵烟,桥阴卧水,恰称悲秋情绪。”沼泽的绿水映照着薄雾,桥影倒映在水中,这样的景象与诗人的悲秋情绪相得益彰。

“幽蛩暗诉,话往日清游,细听诗语。”夜晚的虫鸣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清雅游历,诗人细细倾听,回忆起与友人的诗酒岁月。

“花底双声,啼鹃一曲变凄楚。”花丛中的鸟鸣和杜鹃的哀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频年乡国入梦,见风鬟雾鬓,犹是仙侣。”诗人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见到昔日的伴侣,虽然只是梦境,却依然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

“波涨银河,霜寒珠月,怅望缫车何处。”银河波涛汹涌,月色如霜,诗人望着远方,思念着不知何处的缫车,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三生也苦。祝携手琼台,种兰风露。”诗人感叹人生的艰辛,希望与友人再次携手,共同在仙境般的琼台种下兰花,在清风明露中度过余生。

“为问黄姑,别愁增几许。”最后,诗人向黄姑(传说中的仙女)询问,离别的愁绪又增加了多少,进一步深化了对友情和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现实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收录诗词(209)

潘飞声(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沁园春.雨夜续述

寒雨宵深,独坐绳床,悽然自思。

忆荆钗典尽,非关沽酒,银镫话冷,为助翻诗。

病少姑怜,贫还儿累,弱骨愁肠强自支。

黔娄妇,叹华年更短,未展双眉。白头紫诰相违。

又岂料、瑶簪堕一枝。

想夜台风冻,罗衾渐惯,香魂步怯,纸帐来迟。

世外孤零,人间憔悴,两地情怀两地知。

无眠夜,对茶瓯镜匣,依旧年时。

形式:

减兰.为温毅夫侍御题姜纹画兰

美人香草。认取湘娥新粉稿。悽绝天涯。

不画樱桃画此花。修箫月底。昨忆令君芳竟体。

禁得沈吟。一点红心是素心。

形式:

湘月.余将出都,陈楚卿大使饯余于禺山馆。出所画山水册嘱题,此越国纪游也。词以写之

别愁愁说,指湖山曲曲,荷花烟水。

曾是伽陵三载住,消受风香无际。

染绿苏堤,渲黄妃塔,试画苍茫意。

南屏钟冷,打他残照都碎。

飘然又渡泉塘,桐庐梅驿,客梦魂消未。

艳说同年呼小妹,更比珠娘清丽。

船载江山,词填湘月,影事应重记。

春波潋滟,怜余酒畔行矣。

形式:

金明池.题刘语石留云借月庵填词图

老去吹箫,閒来侧帽,懒话少年情事。

凭换取、轻绡淡墨,便露出、江南烟水。

料壮心、踏遍青山,浑不似、结屋归来花底。

更补树留云,隔墙借月,占断白蘋村尾。

试认先生行卷里。把瓢菜腮鲈,做成乡思。

行垆外、寒泉一镜,芦帘处、孤山双髻。

算匆匆、一住十年,纵费尽柔肠,卖愁无计。

剩画本新装,春风词笔,博得浮名如此。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