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九土足农田,但期膏不下屯,霖雨遍敷天下望;
三吴称泽国,更愿流无旁滥,江河长向地中行。
此联以宏大视角审视土地与水的关系,蕴含着对自然和谐与治理智慧的深刻思考。
上联“九土足农田,但期膏不下屯”描绘了广袤的土地上,充足的农田满足了人类的耕作需求,期盼的是雨水均匀地滋润大地,不致于过多或过少,恰到好处地滋养万物,体现了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下联“三吴称泽国,更愿流无旁滥,江河长向地中行”则进一步阐述了江南地区因水而富饶的特点,称其为“泽国”。表达了希望江河水流能够顺畅,不溢出其自然边界,避免泛滥成灾,同时期望水流能够沿着预定的路径流动,既体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也寄托了对社会秩序和自然平衡的美好愿望。
整体而言,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还蕴含了对社会和谐与治理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不详
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手敌;
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
志节慕睢阳,忧国读书,尚记金龙山在;
英灵同伍相,飞刍挽粟,正须白马潮来。
时雨时旸,玉女铜官皆有庆;
好人好事,桥蛟山虎总无惊。
渍种必苗,爇兰必香,千家茆屋书声,定有几枝大手笔;
登高自下,陟遐自迩,万里蓬山云路,先从一邑小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