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耳聋》是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耳聋”这一主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事无常的感慨。
首联“从前消息愧多闻,一笑相逢岂足云。”以“耳聋”为引子,暗喻自己对世事的无知与淡然。虽曾有过诸多听闻,但面对重逢的欢笑,却觉得不足挂齿,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态度。
颔联“大麓风雷随帝子,严营鼙鼓卧将军。”运用比喻手法,将“耳聋”比作无法听到风雷与鼙鼓之声,形象地描绘出“耳聋”之人对外界声音的隔绝状态。同时,也隐含了对权力与战争的讽刺,暗示即便在权力中心或战乱之地,也无法真正听到声音,象征着世间的喧嚣与真相的隔阂。
颈联“物齐蜩翼冥天籁,渊处鲵桓见地文。”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耳聋”与自然界的声音联系起来,通过“蜩翼”(蝉翼)与“天籁”、“鲵桓”(鲵鱼)与“地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与人类社会真实面貌的向往。蝉翼虽小,却能感受到天地间的声音;鲵鱼生活在深水之中,却能见到大地的纹理,以此反衬出“耳聋”者对外界的真实感知缺失。
尾联“昨夜秋声何处所,晓看红树叶纷纷。”以“秋声”与“红树叶”作为意象,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衰败融入其中。昨夜的秋声已不可寻,晨起只见红叶飘零,寓意着时光易逝,生命短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耳聋”这一现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更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体现了成鹫作为明代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