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由明代诗人张弼所作,题为《送璞讲主住持延庆寺》。诗中描绘了鹤城兰若延庆寺的景致与历史,以及对旧日往来的回忆。首联“鹤城兰若名延庆,忆我少年频往来”开篇点题,以延庆寺之名唤起诗人对少年时频繁造访的记忆。颔联“夜月竹窗晴翠舞,春风花槛牡丹开”细腻描绘了延庆寺夜晚月光下竹窗轻摇、晴天翠色舞动的静谧景象,以及春风吹拂下花槛上牡丹盛开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寺院四季变换的美丽风光。
颈联“肩舆重访三生石,手笔空馀半壁苔”则转而叙述诗人再次探访延庆寺的情景,特别提到了“三生石”,这在佛教文化中常被提及,象征着轮回与前生、今生、来生的联系。此处通过“肩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和“手笔”(指书写或绘画),表达了诗人对寺院历史文化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尾联“今日璞公能起废,老松新长出尘埃”则转向对未来的展望,提到“璞公”(可能是指寺院的住持或管理者)有能力恢复废弃的事物,暗示延庆寺将重新焕发活力,老松树也从尘埃中生长出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延庆寺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对寺院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