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囊山寺的独游之景,充满了静谧与深邃的禅意。首句“寺远人稀到”便点明了寺庙位置偏僻,人迹罕至,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调。接着,“岩扉尽日扃”一句,通过描述寺门终日紧闭,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幽静与孤寂。
“鸟窥山殿供,风乱石床经。”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鸟儿似乎在窥视着山殿,而微风则扰乱了石床上的佛经,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活力,也暗示了佛法的无处不在,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巢鹤松枝老,潜蛟涧水腥。”鹤巢于松枝之上,岁月悠长,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而蛟龙则隐匿于溪涧之中,其气息弥漫于水中,增添了神秘与深邃的氛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也暗含了对生命形态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情。
最后,“同游总知己,相对眼俱青。”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自然、与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尽管独自一人,但仿佛与天地万物皆为知音,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净化。这里的“眼俱青”,既是对周围环境的视觉感受,也是内心情感的投射,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心如止水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囊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过程,以及对生命、自然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