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对谈的形式展开,诗人饶节与湛长老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哲理与禅意。首句“阿师歌咏过腾腾”,描绘了湛长老的歌声悠扬,超脱凡尘,非同一般的僧侣所能比拟。接着,“岂是寻常粥饭僧”一句,表达了对湛长老非凡修为的赞叹,暗示其修行已超越了日常的清苦生活。
“自了木平三担土,何须寂子四挥藤”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湛长老的修行比作平整三担土,而无需借助外力,即内心的力量足以完成。同时,也暗喻了湛长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需外界干扰即可达到心灵的纯净。
“新诗似锦谁能濯,高论如天不可升”则进一步赞美了湛长老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见解,如同精美的织锦,难以被清洗,又如天空般深不可测,无法攀登。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湛长老在艺术与哲学上的造诣,也体现了诗人对其人格魅力的敬仰。
最后,“饭罢关门香一豆,净琉璃钵泛轻冰”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湛长老在用餐后,关闭门扉,独自一人,手中净琉璃钵中盛着轻冰,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超然。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湛长老的生活态度,也传达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对湛长老个人品质、修行境界以及文学艺术的赞美,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高洁人格与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