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峡重九感怀

落帽寻盟鬓久皤,今朝于此上嵯峨。

云收谷净山新霁,风定沙平水不波。

对菊使人怀古尔,思莼如我感时何。

明年把酒知何处,归到东篱更莫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昔日结伴赏景头已白,今日登高望远在峻岭。
云雾散去山谷洁净,风停沙静水面无波纹。
对着菊花让人追忆过往,想起莼菜我心中感慨时光。
来年举杯不知身在何方,回到东篱之外再无他求。

注释

落帽:指失去帽子,常用来形容人衰老。
寻盟:寻找旧友或旧日的约定。
鬓久皤:头发斑白,形容年老。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新霁:雨后初晴。
风定:风停息。
沙平:沙滩平整。
水不波:水面平静。
对菊:对着菊花,象征隐逸生活。
思莼:怀念莼羹,引申为思乡之情。
感时:感慨时事。
明年:来年。
知何处:不知身在何处。
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象征隐居生活。
莫它:没有其他的选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秋天游历山水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和古人的怀念。开篇“落帽寻盟鬓久皤”表明诗人在寻访古代英雄的遗迹,同时也在追忆那些已经逝去的誓言和约定。“今朝于此上嵯峊”则是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着眼前的山峦,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孤独与宁静。

接着,“云收谷净山新霁,风定沙平水不波”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山谷中云雾散去,露出干净整洁的面貌;山上刚下过雪,显得特别清新;风停止了,河中的沙子也变得平静,水面无波,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对菊使人怀古尔”表达了诗人面对秋菊时,不禁思念起古人来。因为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与隐逸之士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人看到菊花,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那些古代的高洁之士。“思莼如我感时何”则是诗人通过对古人的思考,反观自身,对当下的时光产生了深切的感慨。

最后,“明年把酒知何处,归到东篱更莫它”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无奈和迷茫。他想象着明年此时自己可能在哪里饮酒,却又对未来的道路感到困惑,不再去追问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过往的怀念、对于当下的感慨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它展示了一种深远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典诗歌。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王母致语口号

碧虚飞信入蓬莱,约我骖鸾伴侣来。

蔼蔼祥云射虹渚,缤缤香雾下龟台。

喜乘莲叶经琼海,笑指梅花荐玉杯。

圣算自应天地久,蟠桃不计几回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长沙郡斋中夜闻雨不寐

檐花窗叶和灯前,全似江南雁到天。

渐老弗堪秋意早,不眠那为雨声然。

学儒不力冠非误,善舞何心袖足旋。

唤醒几番关塞梦,蛩吟四壁只年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丙子登岘山

汉江为带楚山维,多少兴亡此地知。

万里边风寒故垒,千年陇月老残碑。

尘迷柏土龙根幻,水绕檀溪马骨悲。

举世岂无羊叔子,草莱犹未起男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丙午九日将过阳羡偶成

年年秋晚对风沙,今近重阳喜在家。

自断此生甘皓首,能消几度看黄花。

闲身颇觉便筇竹,醉态都忘脱帽纱。

且问小舟溪上去,飞鸥数点夕阳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