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行邑道中

四月少雨百草热,山中小麦皆乾枯。

溪水不流牛缺饮,连耞未动妻典襦。

布谷催耕鸠妇怨,早得一雨淋汝面。

老夫枕书卧晚凉,农自忍饥官饱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少雨,农作物干枯的景象。开篇“四月少雨百草热”,即点出了季节与自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四月本应是春雨绵绵的时节,但现实却是炎热少雨,导致百草枯黄。

接着,“山中小麦皆乾枯”进一步强调了农业生产的困境。小麦作为重要农作物,其干枯更显现出天气变化对农业的严重影响。

“溪水不流牛缺饮”,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旱情带来的后果——连自然界的水源都不再流淌,牲畜无水可饮,更凸显出干旱的严峻性。紧接着,“连耞未动妻典襦”描述的是农民家庭的困窘,因缺雨而无法耕种,妻子只能典当衣物以维持生计。

“布谷催耕鸠妇怨”,则透露出劳作之人的不满与抱怨。春耕时节本应是繁忙的,但旱情让农民的辛勤工作无法展开,鸠妻(即田埂上的鸟)也似乎在诉说着这份无奈。

“早得一雨淋汝面”,这一句流露出对雨水的渴望。尽管前文描写了许多困境,但这里却表达了一种急切盼望,希望能早日降临甘霖,以解干旱之苦。

最后,“老夫枕书卧晚凉”转换了语气,从宏观的自然环境转向个人生活。诗人以“老夫”自称,枕着书籍安详入睡,这种宁静的画面与前文的焦虑形成对比,或许是在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至于“农自忍饥官饱饭”,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农民在饥饿中忍受煎熬,而官员们却食不尽欢,饱餐终日,这种反差强烈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与矛盾。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间社会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天气变化带来的农业困境及社会不公的关切。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游铜梁县云岩

我来云岩夏初吉,岩洞向晚开新蟾。

晴空飘飘雨花坐,护此燕几垂飞檐。

老僧闭门一榻外,但有瓶钵云火奁。

人间日车手可热,道上火伞官争炎。

不知此地荫冰雪,崖花石蔓骈浓纤。

传闻仙人有蜕骨,玉塔未许窥幽潜。

行人各走记名姓,浪费粉板相黐黏。

不知苏黄岩上字,端有妙处垂缃缣。

至今岩泉泻千仞,似与二老争森严。

斯游与子固不薄,一饷喜逐清赏兼。

稽首林间古石佛,面目慈悲雄须髯。

狐狸骑项鼠绕膝,苍苔藓剥侵裙襜。

我愿石佛须少忍,欺善怕恶神所歼。

君不见迩来石佛胜铜鬼,会煮翁仲烹飞廉。

形式: 古风 押[盐]韵

游黄州东坡

斯文元祐间,一代人物好。

我生嗟已后,不及见此老。

朅来东坡上,雪堂亚荒草。

此州三家村,大江流浩浩。

四海矜重名,六丁护残藁。

伤心逐客令,失脚空山道。

昔为魑魅憎,今作神明祷。

小桥行吟处,风叶付谁扫。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湖屿

我昔泛洞庭,白波大如屋。

水天两相际,渺渺浸坤轴。

小舟掀簸中,呕眩篷底伏。

忽然得岛屿,便欲缒船宿。

西归收惊魂,且濯泥土足。

东湖一席地,江脉自弦蓄。

烟雨相吐吞,几席染湖渌。

汀洲红白花,游泳杂凫鹜。

横流溢四海,未暇较吴蜀。

骇我时世情,风波戒平陆。

形式: 古风

谢冯济远惠端砚

学道本屡空,所积岂为贫。

我生无长物,有辄恐累身。

挟块公子伯,陶土帝者仁。

可惜水玉姿,下与瓦砾亲。

吾子泮林旧,文采含青春。

江湖挹馀波,谓此席上珍。

方正自温润,玉德如其人。

潦倒竟何用,厚德山岳均。

愧非笔札才,不堪演丝纶。

三召已三逐,琬琰甘猥尘。

抆拭置前列,濯以天汉津。

斯文傥未丧,六经要铺陈。

大易伏羲祖,春秋丘明臣。

琢磨三益友,几案增日新。

定非注虫鱼,与世书凤麟。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