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僧人,即“岩栖翁”,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山中。诗人通过“霜髭碧眼”这一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岩栖翁的外貌特征,暗示了其修行已久,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同时,“陋巷”一词虽带有几分简陋之意,却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
“曾经几度过”则表达了诗人对岩栖翁生活轨迹的了解,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接下来的两句“连月不来城里住,只缘城外好山多”,直接点明了岩栖翁选择居住在山中的原因——被城外的美景所吸引,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岩栖翁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对其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岩栖翁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