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桥行

城头日出一丈五。偏桥长官来击鼓。

山南野苗聚如雨。饥向民家食生牯。

三尺竹箭七尺弩。朝出射人夜射虎。

砦中无房亦无堵。男解蛮歌女解舞。

千人万人为一户。杀血祈神暗乞蛊。

沙蒸水毒草根苦。上山下山那敢?。

蠢尔苗民尔母侮。虞庭两阶列干羽。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何景明的《偏桥行》描绘了一幅边疆山区的风俗画卷。首句“城头日出一丈五”展现了清晨的明亮景象,暗示了偏桥之地的偏远与自然环境的粗犷。次句“偏桥长官来击鼓”,以长官击鼓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揭示了地方官员的权威和管理。

“山南野苗聚如雨”形象地描绘了山民聚集的场景,他们如同密集的雨点,生活艰辛。“饥向民家食生牯”则揭示了他们的贫困和对食物的迫切需求,甚至不惜食用未经烹饪的牛犊。

接下来的诗句“三尺竹箭七尺弩,朝出射人夜射虎”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狩猎生活,既有生存的压力,也有原始的生存方式。“砦中无房亦无堵”说明他们的居所简陋,生活条件艰苦。

“男解蛮歌女解舞”反映出苗族人民在艰难生活中仍保持乐观,通过歌舞寻求精神慰藉。“千人万人为一户”强调了部落的紧密团结,而“杀血祈神暗乞蛊”则体现了他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求助。

“沙蒸水毒草根苦”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人们生活的艰难。“上山下山那敢”表达了他们面对险恶环境的无奈和恐惧。最后两句“蠢尔苗民尔母侮,虞庭两阶列干羽”以严厉的口吻批评苗民的行为,可能是指他们的反抗或不驯服,同时提到了虞舜时代的礼仪象征——干羽,暗示着对古代秩序的怀念和对当下状况的不满。

整体来看,《偏桥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明朝时期边疆地区苗民的生活状态,既有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寓含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

收录诗词(1611)

何景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号:白坡
  • 籍贯:又号大复山
  • 生卒年:1483~1521

相关古诗词

省中公宴

今日何日公宴会,紫薇垣下填车盖。

总戎太监争邀呼,御史中丞立相待。

坐花馔玉绮席陈,愧我何能居上宾。

劝酬尽是文武士,列坐俱为藩臬臣。

广堂潭潭长百武,堂前挝钟复搥鼓。

击石弹丝逐横吹,清歌缓节随轻舞。

酒阑起酌明烛前,横金鸣玉声珊珊。

交衢夹道灯火乱,仰看月出楼台间。

诸公豪俊世希有,协恭同寅重边守。

幸时夷方不用兵,簿书之暇得饮酒。

只今天子布洪仁,九州四海俱同春。

清风想见唐虞出,玉座欣曕日月新。

诸公于此复何虑,矢志盟心思致身。

形式: 古风

大石关行

青山千仞城百尺,云中嵯峨列万石。

关门控险铁不如,万人可望不可踰。

蛮兵一朝杀关吏,驱马入关履平地。

山头矛戟多于草,弩箭射甲如射缟。

当关秪用一夫力,胡为万卒犹难保。

君不见山上城堞毁,楼倾四壁立。

青狸苍兕朝对啼,白蒿黄云暮愁入。

形式: 古风

栖凤亭

将军园中何所蓄,十尺亭子四面竹。

亭中一榻千卷书,将军昼游夜还宿。

元勋甲第高入云,奇珍异玩穷海陆。

将军雅性不苟嗜,只爱亭边万竿绿。

旧家风节传累世,见此胜如见乔木。

根株盘据几十年,出地皆成老龙骨。

旧干扶疏已作林,新梢复见高于屋。

新梢旧干森相向,百丈空云寒突兀。

先公开圃一何勤,引水分畦费营筑。

石间斸雨移紫琼,沙上耕烟长青玉。

至今遗爱思莱公,万古看诗想淇澳。

将军能武兼能文,展卷一目数行读。

只今世守清白操,春风如温霜如肃。

闲时高卧园之中,此君亭亭对幽独。

月轩夜坐呈夏箪,风榭凉熊除暑服。

空冥缥缈闻笙竽,户牖清虚映签轴。

昆池歌动黄鹄高,洞庭笛横白云哭。

瑶瑟一鼓潇湘亭,冰绡再写筼筜谷。

忆昨路经岭徼来,佳植全稀多朴遫。

山深苦竹啼鹧鸪,地僻枯篁宿麋鹿。

何期得到将军园,一洗胸中十年俗。

清晨邀我促席看,半日捲帘犹不足。

我闻竹生玉河湄,开花结食凤凰啄。

将军文采真凤凰,凡树安能动高目。

愿将音响入箫韶,奏我亭中栖凤曲。

形式: 古风

黄陵庙

黄陵峡中滩水多,黄陵庙下难经过。

峨峨巨舸牵百丈,橹折樯摧不得上。

江风萧飒笳鼓哀,庙门遥向枫林开。

往来落帆泊江口,俎牲咒神酾神酒。

南船下峡疾如箭,岸草汀花看不见。

巉岩乱石撑如麻,云间浊浪迷三巴。

千里舟中坐超忽,回首天西断心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