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唐代高僧慧忠的《偈》系列之三,通过“形容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两句,展现了佛教中关于修行与世俗融合的深刻见解。慧忠大师在此强调了修行之道的本质在于内心的纯净与不变,即使外在形态或环境发生变化,内心的道义和真理依然坚守不变。他进一步以“试读善财巡礼偈,当时岂例是沙门”来说明,即便是像善财童子这样的修行者,在其求法之旅中所遇到的种种经历,也不应仅仅视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而应理解为修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些经历都对深化其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慧忠大师对于修行与世俗关系的独特见解,即修行不应被世俗所束缚,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使修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真理的追求。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中“行住坐卧皆是道”的思想,强调了修行的普遍性和生活的修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