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叹

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当年万家河朔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苍髯长官错料事,下考大笑阳城拙。

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饥摩寒拊哀孤茕。

碑前千人万人泣,父老梦见如平生。

冰霜纨裤渠有策,如我碌碌当何成!

荒田满眼人得耕,诏书已复三年征。

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宛丘叹》由元好问所作,描绘了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地方官员对民生的忽视。诗中通过“秦阳陂”、“荻花”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寥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凋敝。

“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开篇即以“秦阳陂”这一地点起笔,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用“人迹绝”和“白于雪”的荻花形象地描绘出一片荒凉之景,暗示了社会的衰败与人民生活的困苦。

“当年万家河朔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这两句通过回忆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落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深深忧虑。

“苍髯长官错料事,下考大笑阳城拙。” 描述了一位年迈的官员因错误判断而被嘲笑的场景,讽刺了官僚体制的无能与对民众疾苦的漠视。

“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 通过描述“三老”(古代对乡里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背肿青紫、为债务而死的情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饥摩寒拊哀孤茕。” 对比了另一位被称赞的地方官员刘君,他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官员形象的向往。

“碑前千人万人泣,父老梦见如平生。” 描述了百姓在刘君墓前哭泣的场景,以及他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强调了刘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冰霜纨裤渠有策,如我碌碌当何成!” 诗人自省,感叹自己虽有抱负却碌碌无为,表达了对自身作为的反思与不满。

“荒田满眼人得耕,诏书已复三年征。” 描述了荒芜的土地上人们仍然努力耕种的场景,以及朝廷连续三年的征税政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艰难。

“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结尾处,诗人想象着未来,希望在林间见到鸡犬相闻、麦田绿意盎然的景象,寄托了对未来社会和谐与繁荣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元好问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53)

元好问(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密公宝章小集

天东长白大宝幢,天河发源导三江。

有木蔽映山朝阳,云谁巢者雏凤凰?

云间吐气日五色,百鸟不敢言文章。

名都盘盘魏大梁,黄金甲第罗康庄。

王家书绝画亦绝,欲与中秘论低昂。

密公书院无丝簧,窗明几洁凝幽香。

元光以后门钥废,文士稍得连壶觞。

客来喜色浮清扬,典衣置酒馀空箱。

生平俊气不易降,眼中俗物都茫茫。

渊明素琴嵇阮酒,妙意所寄谁能量。

在昔武元握乾纲,扶桑为弓射八荒。

猎取大国如驱羊,民风朴鲁资鸷彊,文洽未及武尅刚。

兴陵之孙越王子,天以人瑞归明昌。

十三执经侍帝傍,十八健笔凌阿房。

撑肠文字五千卷,灵台架构森铺张。

高阳苗裔袭众芳,胡不置之贡玉堂。

袖中正有活国手,地下才得修文郎。

悲风萧萧吹白杨,丘山零落可怜伤。

承平故态耿犹在,拂拭宝墨生辉光。

恰似如庵连榻坐,一瓯春露澹相忘。

形式: 古风

送张君美往南中

南朝词臣北朝客,栖迟零落无颜色。

阳平城边握君手,不似铜驼洛阳陌。

去年春风吹雁回,今年雁逐秋风来。

春风秋风雁声里,行人日暮心悠哉。

长江大浪金山下,吴儿舟船疾于马。

西湖十月赏风烟,想得新诗更潇洒。

形式: 古风

赠休粮张鍊师

金砂雾散风雨疾,一点黄金铸秋橘。

中林宴坐人不知,野鹿衔花蜂课蜜。

富儿盘馔罗膻荤,扰扰飞蝇复聚蚊。

见说西山好薇蕨,一枝青竹愿随君。

形式: 古风

读书山雪中

前年望归归不得,去年中途脚无力。

残生何意有今年,突兀家山堕眼前。

东家西家百壶酒,主人捧觞客长寿。

先生醉袖挽春回,万落千村满花柳。

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

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

人言少微照乡井,准备黄云三万顷。

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