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四言诗十六首(其十四)》由明代诗人胡一桂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自我克制与征服外物的深刻思考。
“徱㣱胜贼”,“徱”与“㣱”在此处应为错字或笔误,可能原意为“微小的力量胜过强敌”。这句话意味着即便是微小的力量,也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强调了力量的相对性与智慧的重要性。
“捕贼能迄”,“迄”意为“达到、完成”。此句表明有能力将敌人彻底擒获,不仅指物理上的捕获,也暗含了心理、道德层面的征服。
“强圉胜虎”,“圉”通“御”,意为驾驭、控制。此句以“强圉”(强大的力量或手段)比喻人,与“虎”相对比,说明强大的力量能够驾驭凶猛的野兽,象征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或社会中的强大挑战时,能够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
“捕虎不屈”,“不屈”意味着不被折服、坚持到底。此句强调即使面对如虎般强大的对手,也要勇于追求胜利,不轻易放弃。
“克巳成巳”,“克”意为克服、克制,“巳”在此处作为动词使用,意为完成、实现。此句强调通过自我克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体现了个人修养与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胜物成物”,“胜物”意为战胜事物或超越事物,“成物”则意味着成就事物或使事物达到完美状态。此句表达了通过超越外物,最终实现事物的完美化,既是对自然界的征服,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力量、智慧、自我克制与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面对内外挑战时如何通过内在的修为与外在的努力,达到超越与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