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洛川方驻跸,丰野暂停銮。
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
漏鼓依岩畔,相风出树端。
岭烟遥聚草,山月迥临鞍。
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皇帝巡游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皇权的威仪与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洛川方驻跸,丰野暂停銮”两句表明皇帝的车驾已经到达洛川,并在肥沃的田野上暂时停留。"跸"指的是皇帝出行时前导的仪仗队伍,"銮"则是皇帝车驾的装饰,这两词都具有很强的礼制色彩。
接下来的“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展现了自然景观与皇权之间的和谐。"汤泉"指的是温泉,而"恒独涌"则表明这温泉不断地涌出,形成了一种永恒不变的景象。"温谷"强调了这一地区气候的温暖,与"岂知寒"(岂,疑问词;知,知道)形成对比,显示即便在寒冷的季节,这里的气候也异常温暖。
“漏鼓依岩畔,相风出树端”两句则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和谐的自然环境。"漏鼓"通常指的是寺庙中的击鼓仪式,但这里可能是指山中清晨或夜晚特有的宁静声音。"相风"意味着随着微风,声音从树梢传来。
“岭烟遥聚草,山月迥临鞍”两句则转入了一种远观与高瞻的境界。"岭烟"指的是远处山岭间升腾的雾气,而"遥聚草"则给人一种空旷而又柔和的感觉。"山月"描绘了清澈的月光洒在山野之间,而"迥临鞍"则是说月光似乎正俯瞰着皇帝所乘的车驾。
最后,“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亲身参与这一盛况、得以仰望天文之美的深深幸运之感。"日用"强调了这种幸运是每天都在发生的,而"遂"则表示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行为或情感,最后的"仰观"则是诗人对于这份幸运和美好景象的赞叹与欣赏。
整首诗通过对皇帝巡游过程中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对君臣之间和谐关系的暗示,表达了诗人对于皇权及其礼制文化的认同与赞美。
不详
律历千年会,车书万里同。
固期常戴日,岂意厌观风。
地惨新疆理,城摧旧战功。
山河万古壮,今夕尽归空。
国以重明受,天从谅闇移。
诸侯方北面,白日忽西驰。
龙影当泉落,鸿名向庙垂。
永言青史上,还见戴无为。
严吹如何下太清,玉肌无疹六铢轻。
自知不是流霞酌,愿听云和瑟一声。
巧制新章拍拍新,金罍巡举助精神。
时时欲得横波眄,又怕回筹错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