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朝披四袄专藏手,夜覆三衾怕露头。
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已落地花方遣埽,未经霜草莫教锄。
视草北来唐学士,拥旄西去汉将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和一位武人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他们的动作,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朝披四袄专藏手,夜覆三衾怕露头。”这两句表达了文人在寒冷的早晨和夜晚里珍惜温暖,将自己的双手藏于衣内,即使是夜晚也不愿意让身体暴露在寒风之中。这不仅描绘了冬日的严寒,更隐喻着文人的柔弱和对生活细腻的感受。
“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这里的“牛头”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笔架,“象笏”则是书桌上的装饰物。这两句诗强调了文人对于文字、学问的执着与尊重,不仅珍视每一件用于学习和创作的工具,更将其当作宝贵之物加以保存。
“已落地花方遣埽,未经霜草莫教锄。”这两句诗展现了文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悟。春天到来时,花瓣飘落,作者才会去清扫;而在秋天寒霜尚未降临之前,不急于除去杂草。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季节变化的尊重。
“视草北来唐学士,拥旄西去汉将军。”这两句描绘了一位文士(唐学士)和一位武士(汉将军)的不同行径。前者可能是在观察野草以预测天气或思考人生;后者则是雄赳赳地带着旄节(古代武官的标志)西去,象征着勇猛与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展示了文人的内省和武人的果敢,更隐喻着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精神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不同人生选择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映射出古代士大夫阶层对于文武之道的态度。
不详
五代宰相。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草堂在岩下,卜居聊自适。
桂气满阶庭,松阴生枕席。
远瞻惟鸟度,旁信无人迹。
霭霭云生峰,潺潺水流石。
颇寻黄卷理,庶就丹砂益。
此即契吾生,何为苦尘役。
槐影参差覆杏坛,儒门子弟尽高官。
却教酒户重脩庙,觅我惭惶也不难。
桃花浪里成龙去,竹叶山头退鹢飞。
一片孤帆无四邻,北风吹过五湖滨。
相看尽是江南客,独有君为岭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