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徐必观在壬辰年春天来到澎湖进行抚恤工作三个月后完成的事。诗中充满了对澎湖风土人情的感慨与怀念。首句“记得桃花洞口春”,描绘了诗人对过去春天桃花盛开时景象的回忆,充满了温馨与美好。接着,“扁舟一棹渡迷津”则表达了诗人当时前往澎湖的旅途艰辛与孤独感。
“壮怀也复同宗悫,亲作乘风破浪人。”这里引用了宗悫的故事,宗悫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诗人自比为宗悫,表示自己如同乘风破浪的勇士,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流露出他对澎湖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最后,“公馀阅蒋怿庵同年所辑澎湖续编有前刺史陈廷宪澎湖杂咏诗勉成和章即为怿庵同年志别”。这一部分交代了创作背景,诗人是在阅读了蒋怿庵编纂的《澎湖续编》以及前刺史陈廷宪的《澎湖杂咏》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并以此作为与蒋怿庵的告别之作。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回忆、自比、抒情、叙事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澎湖的深厚情感、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情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