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双松歌

昔游慈仁寺,下马寻双松。

金元旧物竟何有,毗卢阁圮荒烟空。

五年薄宦来东海,别有双松此间在。

不知是宋是金元,约计亦逾三百载。

古貌虬髯剧怪奇,屈蟠偃蹇老龙姿。

若教拔地拿云去,定见杈丫鳞鬣撑之。

而只今排立依兰若,黛色参天翠交错。

谡谡风涛半夜生,泠泠琴韵诸天落。

为栋为梁匠石来,千秋万岁明堂开。

天生大才必大用,才人未必皆尘埃。

平生小隐隐林薮,自顾原非斫轮手。

归去清斋摘露葵,著书长伴支离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王初桐的《宁海双松歌》描绘了作者对昔日游历慈仁寺时所见双松的感慨与赞美。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自然永恒的思考。初时,寺内双松曾是金元时期的遗迹,但随着时间流逝,毗卢阁已颓圮,只剩荒烟笼罩。诗人五年后重访,发现这里的双松依然挺立,难以辨识其具体年代,推测至少有三百年历史。

松树形态奇特,如老龙盘曲,若能拔地而起,定然枝繁叶茂。如今,它们静静地守护着佛寺,翠绿参天,仿佛在夜半风涛中奏响乐章,又似天籁之音洒落人间。诗人想象双松可能被用于建造殿堂,象征着它们的非凡价值。他借此寓言,天赋异禀的人才应得到恰当的运用,而他自己虽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却并非无用之人。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将以读书为伴,过着简朴生活,如同那位支离破碎的老者。整首诗语言生动,借松树的形象寄寓了深沉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收录诗词(5)

王初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高适故里

高三十五悠悠者,半世渔樵孟诸野。

健笔题诗寄草堂,才名不在岑参下。

故里依然草泽滨,数家老屋自为邻。

可怜我是风尘吏,兼作东西南北人。

形式: 古风

舟至鸳鸯桥

鸳鸯桥畔树临溪,树头一对鹧鸪啼。

鹧鸪啼处人烟少,惟有渔翁傍岸栖。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秦溪春泛

一舟汎汎落晴烟,望断秦峰百尺巅。

牧笛数声寒食路,酒旗十里杏花天。

帆随春水风中饱,云在青山缺处眠。

好是寻芳三月里,泊堤新涨正涓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官舍夜吟

广文官独冷,僻地恰相宜。

塞近迎寒早,山深得月迟。

课书频剪烛,看剑几倾卮。

吾自寻吾乐,良宵一咏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