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无名氏创作的童谣,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儿童游戏的场景和生活情境,充满了民间的智慧与趣味。
首先,“牵郎郎,拽弟弟”,形象地展现了孩子们在游戏时的亲密互动,通过牵手拉扯的方式,展现出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与默契。“打破碗儿便作地”,则体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对环境的创造性利用,将打翻的碗当作游戏的场地,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接着,“阴凉阴凉过河去,日头日头过山来”,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孩子们在不同时间段的游戏活动,从清晨的阴凉处到傍晚的山间,时间的流转与孩子们的快乐游戏相映成趣。
“脚驴斑斑,脚躐南山”,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动作,仿佛他们的脚步踏遍了整个山岭,充满了童年的活力与探险精神。“南山北斗,养活家狗,家狗磨面,三十弓箭”,这一段则通过一系列的想象与联想,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最后,“上马琵琶,下马琵琶,驴蹄马蹄,缩了一只”,这几句以游戏的形式,巧妙地融入了乐器和动物的形象,不仅增添了童谣的音乐感,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童谣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化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元代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