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调名

叠假山、得保义。幞头上、带著百般村气。

做模样、偏得人憎,又识甚条例。今日伏惟安置。

官诰又来索气。不如更叠个盆山,卖八文十二。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落魄书生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无奈与自嘲的情感。"叠假山、得保义"可能是指书生通过复制经典或文人墨迹来维持生计,但这种行为并不为世人所看重,反而遭到憎嫌。这也许是因为这种方式被视作不务正业,或是缺乏才华的体现。"幞头上、带著百般村气"则形象地描绘了书生在生活上的拮据和不得志,头上的破旧帽子承载着他所有的不幸和无奈。

"做模样、偏得人憎"表明即使书生试图保持一丝尊严和体面,也往往因为不合时宜而遭到他人的嫌弃。"又识甚条例"则显示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规矩和文化规范感到困惑和无从适应。

"今日伏惟安置"可能是在表达书生的某种无奈或是对现状的一种暂时接受,或者是一种自我安慰。紧接着的"官诰又来索气"则意味着即便如此,官方的压力依然存在,要求他必须有所作为,即使是形式上的。

最后两句"不如更叠个盆山,卖八文十二"则是一种自我解嘲和无奈的表达,书生宁愿选择更加实际的方式来维持生活,比如复制书籍卖钱,这样至少能换得一些微薄的收入。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视作低贱,但对于书生来说,却是一种求生的方式。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放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位唐末宋初书生在社会边缘的艰难处境,以及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收录诗词(2075)

无名氏(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失调名

任他春去春来。

形式: 押[灰]韵

失调名

砌畔蛩吟喧不住。

形式: 押[遇]韵

失调名

手捻茱萸簪髻,一枝聊记重阳。

形式: 押[阳]韵

失调名

从前浪荡休整理。钉赤口、防猜忌。

而今魔难管全无,一似粽儿黏腻。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