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黄益的《宿黄芦站》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苍凉的边塞景象。诗中以“古道树叉丫”开篇,形象地勾勒出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两旁树木稀疏,枝丫交错,透露出一种荒凉与沧桑感。接着,“青帘认酒家”,通过酒家的标识,暗示了旅人在此歇脚的情景,同时也为这荒凉之地增添了一抹温暖和生活气息。
“有山无树色,多雪少梅花”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清与孤寂。山峦间不见绿意盎然的树木,只有皑皑白雪覆盖,梅花稀少,整个画面显得格外寒冷与空旷。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貌,也暗含了诗人对环境的深切感受。
“雁影云垂地,鸡声月在沙”则将视角转向天空与地面,雁群掠过,留下长长的影子,仿佛与大地相连;鸡鸣声在月光下回响,沙地上洒满了银白的月光。这两句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表现出边塞虽冷清,但依然有生命的存在。
最后,“百年兴废尽,何处问桑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兴衰更替的故事,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寂静。诗人在这里询问“桑麻”,即农作物,意味着对这片土地过去繁荣景象的怀念,以及对当前荒凉景象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