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书院中寄季平

已投幽僻避尘坌,更向檐头著小门。

满案韦编供白昼,一炉柏子对黄昏。

后生秀爽惭无补,旧学荒凉喜再温。

此外清愁是何许,杜诗韩笔少人伦。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我已选择隐居在幽静偏僻之处避开尘世喧嚣,还在屋檐下设置了一扇小门。
白天满桌书籍陪伴,夜晚一炉柏子香袅袅,度过时光。
对于年轻后辈的才华,我深感自愧不如,但重拾旧学让我欣喜。
除此之外,我心中满是难以言表的忧愁,仿佛杜甫和韩愈的诗笔已少有人能理解人情世故。

注释

幽僻:偏僻安静的地方。
尘坌:尘世的纷扰。
檐头:屋檐下。
小门:小门扉。
韦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竹简,古时书籍形式。
白昼:白天。
柏子:柏树籽,可作香料。
黄昏:傍晚。
秀爽:才智出众。
惭无补: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旧学:过去的学问。
清愁:深深的忧愁。
杜诗韩笔:杜甫和韩愈的诗歌风格。
少人伦:罕见有人能理解人情世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静谧寺前书院中的生活情景。首句“已投幽僻避尘坌”表达了诗人选择远离尘世喧嚣,隐居于偏僻之地的心境。接着,“更向檐头著小门”进一步强调了书院的简朴和宁静,小门位于屋檐下,显得格外清雅。

“满案韦编供白昼”写诗人白天沉浸在研读经典之中,案头堆积着竹简(古代书籍),显示出他对学术的执着与追求。“一炉柏子对黄昏”则描绘了夜晚的静谧,诗人以香烟袅袅的柏子炉相伴,享受着孤独而深沉的学习时光。

“后生秀爽惭无补”流露出诗人对于年轻一代才华出众的感叹,觉得自己虽有学问,但未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内心充满谦逊。“旧学荒凉喜再温”则表达了对重新温习旧学的欣喜,即使岁月流转,知识的追求永不停歇。

最后两句“此外清愁是何许,杜诗韩笔少人伦”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感到清寂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因为像杜甫和韩愈那样的文学巨匠的作品,如今能理解其深意的人已经不多,流露出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展现了他对学术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岁暮

顽风动高空,阴云压平野。

霰雪跳珠玑,历乱击疏瓦。

袖手对寒窗,寂寞如噤哑。

良朋莫相过,谁可慰怀者。

岂不念得醉,倾壶绝馀泻。

火销灯烬残,一被不踰踝。

天道无私穷,其穷则命也。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有客致木绵椅坐为山斋之用

桃歇冬花蕉叶乾,寒到广东真是寒。

山斋竹椅冷如水,欲以荐坐无蒲团。

邻翁未必藉华罽,顾此流落心所怜。

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

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

虽是凝尘少来客,瘦骨整衣身独便。

领君此意觉温甚,我亦虚坐其敢安。

家世穷愁岂今日,广文之老先无毡。

形式: 古风

此心

金华山下赤松乡,何日横门杜短墙。

皮几鹑衣甘淡泊,竹阴花径任徜徉。

雨馀静听溪流激,风过时闻稻米香。

缄负此心刚未遂,羡渠陶子傲羲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竹间孤坐

远竹竹自如,亲竹竹不可。

移床向前轩,与之相并坐。

受日一心虚,摇风万尘破。

忽作雪窗声,断云疏雨过。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