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苍苍千仞,看大江东注。

昼夜走蛟龙,喜金山、不随波去。

潮生潮落,不识几何年,京口驿,瓜洲渡。

南北虚舟路。风流苏子,暇日寻僧语。

解带镇山门,谈笑间、禅床何处。

妙高台上,听水调歌头,月横江,风满树。

搔首青天暮。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鉴赏

这首《蓦山溪》由清代诗人陆求可所作,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苍苍千仞,看大江东注”,以“苍苍”形容山之高峻,“千仞”则夸张地描绘了山的高度,而“大江东注”则引出了长江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接下来的“昼夜走蛟龙,喜金山、不随波去”,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江中蛟龙以生命,同时表达了对金山屹立不倒的喜悦之情,寓意着坚韧与永恒。

“潮生潮落,不识几何年”,诗人以潮汐的自然现象,隐喻时间的流逝,感叹岁月的无常。接着“京口驿,瓜洲渡。南北虚舟路”,点明了地点,京口与瓜洲,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虚舟路则暗示了过往的船只在历史长河中的痕迹,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风流苏子,暇日寻僧语”,这里借用了苏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苏轼风流才情的仰慕,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在闲暇时光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解带镇山门,谈笑间、禅床何处”,进一步深化了对禅宗文化的思考,解带象征着放下束缚,镇山门则意味着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谈笑间禅床的寻找,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最后,“妙高台上,听水调歌头,月横江,风满树”,妙高台上的场景,与前文的自然景观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水调歌头的音乐,月横江的美景,以及风满树的动态,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与静、声与色交织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搔首青天暮”,以动作结尾,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广阔天地时的思绪万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蓦山溪》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对生命、自然、历史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372)

陆求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清平乐

覆舟山右。郁郁峰峦秀。山号鸡鸣犹似旧。

那得鸡鸣时候。当年开馆山头。文章照耀千秋。

试问次宗何在,闲云一片悠悠。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八声甘州

长干南去,复岭平冈,似霞蔚云蒸。

正繁花撩乱,雏莺睍睆,天气新晴。

处处旗亭歌扇,游屐尽堪停。

醉倒荒坡下,微月高升。

记得南朝遗事,有云公说法,梵语风清。

看天边、片片花落石床平。

今日山空烟暝,问禅心、但草色鸦声。

举头望、天花不见,醉眼花生。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水龙吟

澄江点点残霞,俨然昔日真人气。

偶来登眺,海天空阔,下临无地。

江北江南,青山对面,晚云如髻。

向天公搔首,惊人好句,索此处,高吟耳。

多少梁陈旧迹,都付斜阳影里。

茫茫今古,有谁认得,临春结绮。

乘兴而来,不须留恋,早归休矣。

怕今朝、石燕兴亡,感叹凌风飞起。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苏幕遮

法王家,龙象屋。穿得袈裟,便有青山福。

香案石床依断谷。岩鹿山鸡,都与山僧熟。

雾同栖,云共宿。片片天花,合满花山麓。

千丈芙蓉风谡谡。夜坐招提,细检传灯录。

形式: 词牌: 苏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