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祠

荀卿尔何人,名亚我邹孟。

其流变韩商,暴虐助嬴政。

坑儒议相思,偶语弃市令。

马上治天下,鲰腐遭诟病。

绵蕞叔孙礼,粗知皇帝圣。

龈龈辕固申,一经荧视听。

平津实不学,谬执翘材柄。

司空城旦书,黄老渐复横。

万古惧长夜,珠囊渝金镜。

广川孕灵秀,醇儒以气应。

下帷不窥园,三年心力劲。

所读者何书,秦火烧未竟。

天人建三策,著录史迁摒。

大愚吕布舒,偃也乃为佞。

历相皆骄王,诚格学术正。

长沙亦奇才,儒林有论定。

遗祠今萧瑟,碑断草痕迸。

下马拜无人,邻社笳鼓竞。

牧羊牧豕儿,有祷神不吝。

同生汉武朝,纷纷取侯印。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董子祠》由清代诗人严遂成创作,通过对董仲舒的描绘与评价,展现了对儒家思想及其在历史中的影响的深刻思考。

首句“荀卿尔何人,名亚我邹孟”,将董仲舒与荀子、邹衍并列,暗示其在学术地位上的重要性。接着,“其流变韩商,暴虐助嬴政”两句,通过对比董仲舒与韩非、商鞅,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揭示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同走向。

“坑儒议相思,偶语弃市令”描绘了董仲舒在历史上所面临的困境和争议,反映了他坚持儒家伦理道德,反对暴政的立场。而“马上治天下,鲰腐遭诟病”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董仲舒在政治实践中的局限性和争议。

“绵蕞叔孙礼,粗知皇帝圣”、“龈龈辕固申,一经荧视听”等句,进一步展示了董仲舒在礼仪制度、教育等方面的努力与贡献,以及他在学术传播中的影响力。

“平津实不学,谬执翘材柄”、“司空城旦书,黄老渐复横”则批评了当时社会中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和偏见,以及道家思想的兴起。

“万古惧长夜,珠囊渝金镜”表达了对董仲舒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及对其理想未能完全实现的遗憾。

“广川孕灵秀,醇儒以气应”、“下帷不窥园,三年心力劲”等句赞美了董仲舒的学术精神和不懈追求,以及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

“所读者何书,秦火烧未竟”、“天人建三策,著录史迁摒”等句则涉及董仲舒对《春秋繁露》等著作的贡献,以及这些作品在历史记载中的地位。

“大愚吕布舒,偃也乃为佞”、“历相皆骄王,诚格学术正”通过比喻和对比,批评了某些政治人物的虚伪和对学术的轻视。

“长沙亦奇才,儒林有论定”赞扬了董仲舒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以及对儒家学派的贡献。

最后,“遗祠今萧瑟,碑断草痕迸”描绘了董仲舒祠堂的现状,表达了对董仲舒及其思想的怀念之情。“下马拜无人,邻社笳鼓竞”则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了董仲舒祠堂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热闹,寓意深远。

“牧羊牧豕儿,有祷神不吝”通过牧童祈祷的故事,象征着董仲舒思想在民间的传承与影响。“同生汉武朝,纷纷取侯印”则回顾了董仲舒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对儒家学者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董仲舒及其思想的描绘,展现了对儒家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变革之间关系的思考。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伍相庙题壁

父仇一报臣应死,死后评量恨转生。

柱厉叔方成国士,申包胥不负交情。

言之已验吴其沼,疾未全除越有兵。

今日庙门车马绝,满江犹吼夜涛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富阳舟晓

晓色能移山,置之烟雨里。

重帘隔美人,朦朦倦梳洗。

须臾云褰帷,闯然装俶诡。

物忌太分明,以此悟妙理。

若有若无间,目成而已矣。

形式: 古风

婺州

縠文金柘绕名州,于越西来路尽头。

城倚万山为保障,兵冲三省是襟喉。

朱旗飘渺云车夜,灵火销沉石马秋。

舟子乌知前代事,芙蓉凭吊汉龙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常山旅夜

江馆云阴合,青灯耿夜阑。

橹声离岸小,山气压城寒。

树老鸦栖稳,泉枯鹿饮乾。

草坪明日路,细雨湿征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