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陆深的《秋怀三首(其二)》。诗中以鸿鹄、蜻蜓和儿童的日常行为为引子,探讨了人生的哲理。
首句“鸿鹄非雠人,挽弓欲射之”,以鸿鹄比喻高尚之人,暗示即使面对那些看似威胁的人或事,也不应轻易动怒或采取极端手段。接着,“蜻蛉亦何意,儿童解黏丝”两句,通过蜻蜓和儿童的行为,表达了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蜻蜓在空中飞舞,儿童则用丝线捕捉它们,两者看似无心之举,却蕴含着生命的智慧与和谐。
“人生寄一世,毁誉安所期”两句,诗人将人生比作短暂的寄寓,指出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个人内心的价值与追求不应受外界影响。接下来,“高树多天风,高台多赫曦”描绘了自然景象,高树和高台象征着人生的高低起伏,而天风和赫曦则代表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无常。
最后,“贞白苟不亏,岂能随崇卑”表达了诗人对人格独立与道德坚守的坚持。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没有亏欠,那么他就不会因为外界地位的高低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行为。这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原则的重视和对人格尊严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取向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