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神仙骑着白鹿行,发型短小耳朵长。
正值我采摘菖蒲时,忽然看见嵩山南面光。
恭敬行礼求仙书,他从怀里拿出秘方。
翻开阅读却不解其意,回来请教嵇康智者强。
叹我无缘修道骨,命我踏入太行山中央。

注释

仙人:指修炼得道的人。
白鹿:象征吉祥与仙家坐骑。
发短:头发短。
耳何长:耳朵异常长,古人认为是长寿或仙人的特征。
时余:当时我。
采菖蒲:采摘一种有药用价值的水生植物,常与端午习俗相关联。
忽见:突然看见。
嵩之阳:嵩山的南面,古诗中常以山南为阳。
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行礼方式,跪下并以头触地。
丹经:指炼丹的书籍,含有成仙秘诀。
怀中方:怀中藏着的秘方。
披读:打开并阅读。
了不悟:完全不理解。
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此处代指智慧高深的人。
嗟余:叹息我自己。
无道骨:没有适合修道的体质或命运。
发我:命令或促使我。
太行:即太行山,中国的一座著名山脉。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名为《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中描绘了一位仙人骑着白鹿的情景,仙人头发短而耳朵却长,这种超脱世俗的形象充满了神秘与仙气。诗人在采集菖蒲草时偶遇此景,并向仙人询问丹经。仙人将丹经从怀中取出,但诗人阅读后仍旧不解,于是返回去咨询嵇康。

最后两句“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没有悟到道家的修炼之道的感慨,以及希望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整首诗通过仙境与凡尘的交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追求神秘力量和知识的向往。

王昌龄以其清新隽永的笔触,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融合了道家思想与个人情感,使读者仿佛也能随着诗人的步伐,穿梭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悲哉行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形式: 古风 押[愿]韵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髣髴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形式: 古风

越女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形式: 古风 押[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