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黄花慢.重阳后,连夜荔湾看月

旧月东篱。傍素怀又堕,林密人稀。

故宫秋好,自饶胜赏,重阳过也,怎道佳期。

更消几个黄昏待,去情尚、依约宫眉。露未晞。

数枝泪菊,如梦桥扉。屏风画幅流离。

奈镜边遍倚,不似渔矶。

鬓丝低看,江湖更远,疏星仰见,风雨仍希。

暗尘不到高寒处,淡阑槛、霜色微微。细漏移。

夜窗定怨归迟。

形式:

鉴赏

这首《惜黄花慢·重阳后,连夜荔湾看月》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词人陈洵所作。词中以月为引,描绘了重阳节后荔湾赏月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的孤寂情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旧月东篱"开篇,借月光洒在东篱笆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傍素怀又堕,林密人稀",表达了词人独自一人在寂静的树林中,感受到秋天的清冷与人迹的稀疏,流露出淡淡的孤独感。

"故宫秋好,自饶胜赏",词人赞美皇宫秋景之美,然而重阳佳节已过,美好的时光不再,"怎道佳期"暗示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接下来,词人通过"更消几个黄昏待",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以及对月色下菊花的深情凝视,仿佛在梦中寻找失落的记忆。

"露未晞"至"细漏移",词人进一步描绘夜晚的景象,泪菊如梦,如同关闭的心扉,而自己则在月光下独自倚着屏风,遥望远方,感叹岁月如梭,人生无常。"夜窗定怨归迟"一句,以窗子的寂寞,寓言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家的期盼。

整体来看,陈洵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对月、林、泪菊等元素的描绘,抒发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词风哀而不伤,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254)

陈洵(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 字:述叔
  • 生卒年:1871—1942

相关古诗词

霜花腴.山园对菊怀晦闻

带松径曲,噀雨香,依然旧赏花尊。

招隐山泉,著寒衣袂,秋空四眺无邻。

岁华苦辛,但去来、风蝶逡巡。

便闲闲、过了重阳,素心惟有独醒人。

休道故园清事,对荒台落日,帽底篱根。

逢节家遥,量金身贵,芳华共惜能贫。雁回断闻。

想泛红、不渡疲津。寄相思、意亦无多,枕囊留梦熏。

形式:

琐窗寒

冻粉桥扉,无人倚笛,小梅开了。

青禽漫语,望眼渐迷仙岛。

奈屏山、正余梦寒,几曾似蝶将花绕。

念酒垆倦客,郁金堂路,近来稀到。谁料。添凄悄。

又昨夜东风,故人江表。闲愁拚忍,瘦尽琼枝无报。

怎禁他、山驿水邮,一枝未折春自好。

赚啼绡、算有珍珠,镇日钗尘扫。

形式:

江城子慢.寒月水园,素心三两,荔湾最幽赏处,视秋来风景又异。歌和六禾

林泉漫相识。年事晏、拥叶带门寂。闹红客。

秋色渐、好景不曾知得。况寒汐。

听水听风流梦去,霓裳冷、霜华摇冻壁。

断锦正感才人,微云自缀空碧。

白头疏疏俊侣,几梅边搜句,灯外携笛。怕寻觅。

天宽处、花底欢肠终窄。有谁忆。

红萼无言歌意懒,相将见、凫翁来趁席。

再三不似空尊解怜惜。

形式:

丁香结

残鴂辞芳,冷蝉偎叶,霜讯乍回鸳绮。

正语纱烟细,步素袜、淡月微窥庭际。

泛红流艳尽,宫词怨、旧笛漫倚。

邮亭风紧,永夜傍枕、都无新意。还是。

放望眼高歌,又落词人暗泪。

影烛尘流,音桐爨咽,断零衣袂。

闲梦惊转故国,到处登临地。

知销魂无数,何况尊前镜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