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自适》由明代诗人华恩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首句“不营家业笑痴愚”,诗人以一种调侃的口吻,指出那些忙于经营家业、追求物质富足的人显得有些愚蠢。这里的“营”字,既指经营家业,也暗含了追求世俗功利之意。诗人似乎在说,那些为了物质而忙碌的人,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显得可笑。
第二句“镇日看书足自娱”,则转而描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诗人选择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日沉浸在书海之中,从中寻找乐趣和精神寄托。这种生活态度,强调了知识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而非物质财富。
接下来的“守得圣贤些个理”,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这里的“圣贤”不仅指古代的圣人贤士,也泛指那些拥有深刻智慧和高尚道德的人。诗人认为,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道理,即使生活贫困,也能保持内心的丰富和精神的高贵。
最后一句“虽贫终是圣贤徒”,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了精神追求的价值。即使物质条件匮乏,只要内心充实,追求智慧和道德,就能成为真正的“圣贤”。这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重视,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贫富与价值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