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袖里楞伽非世书,了知乾没未殊途”两句,巧妙地将佛教经典与世俗之书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的理解和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察。其中,“袖里楞伽非世书”暗示着真正的智慧并非局限于文字典籍,而是藏于内心深处,如同《楞伽经》所蕴含的佛理,超越了世俗知识的范畴。“了知乾没未殊途”则进一步阐述了宇宙间一切现象虽表象各异,但其根本法则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
后两句“会携他日已漫刺,归谒南山五大夫”,则以一种轻松而幽默的方式,预示了未来某日诗人将会带着自己的智慧和成就,拜访南山的五大夫,即隐居的高人或山中的智者,寻求进一步的交流与启发。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智慧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传统隐逸文化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佛法、宇宙真理及个人成长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与智慧融合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