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小祗林门至此君轩穿竹径度清凉界梵生桥达藏经阁

衡门枕游径,往往严扃鐍。

中有小年日,不与俗客说。

幽亭抱修篁,三垂碧于玦。

残阳过林表,余映散琐屑。

长者所布金,苍苔互明灭。

径穷胜自出,地转天亦豁。

白榆荫银河,恍疑梵王设。

穹阁树杪呈,二藏各安列。

空王本不空,苦县有真悦。

余本一蠹鱼,安能不自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入小祗林的旅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外界到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首先,诗人描述了进入林中的门户——“衡门”被严实封闭,象征着与世俗隔绝的开始。接着,诗人步入一个充满岁月痕迹的小天地,“中有小年日”,这里的时间仿佛静止,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随后,诗人穿过一片翠竹环绕的幽亭,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光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三垂碧于玦”形象地描绘了竹影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图案,如同碧玉镶嵌在地面。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竹林间,增添了几分温暖和诗意。

诗人继续前行,发现了一片铺满金银质地的苍苔,这不仅是对财富的隐喻,也象征着内心的丰富与纯净。随着道路的尽头,景色豁然开朗,仿佛是自然界的豁然开朗,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开阔。

最后,诗人描绘了银河下的白榆树,仿佛置身于梵天的世界,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庄严。通过“梵王设”这一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精神世界至高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藏经阁的出现,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宝库,而“空王本不空”则体现了佛教中空与不空的哲学思想,即万物皆空,但内在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的。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渴望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7088)

王世贞(明)

成就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经历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 称谓:又号弇州山人
  • 字:元美
  • 号:凤洲
  •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 生卒年:1526年-1590年

相关古诗词

度萃胜桥入山沿涧岭至缥缈楼

兹桥绾群流,并割三山半。

举头一峰尊,翼者亦簪汉。

下有突星濑,怪石鸟兽窜。

宵行或见怵,燕坐出深玩。

窈窕径复通,蜿蜒势中断。

白石纡清流,信意可枕盥。

稍南穴其背,忽得天地观。

却顾所入山,依依在几案。

念此回环机,欣然一笑粲。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自缥缈楼绝顶而下东穿潜虬洞

高楼足怡旷,展眺意已穷。

俯身狎鸟道,侧足探虬宫。

回光一乘隙,群玉皆玲珑。

下汇湛湛流,盘石居其中。

雀跃三过之,前复畏蒙茸。

西南一虚窦,隐隐复溶溶。

遥与突星会,迩则天镜通。

幽阒难久留,吾将泛空蒙。

形式: 古风

由西山别磴至乾坤一草亭西北望城楼西南望武安王庙

沿溯石濑傍,十磴突平地。

本谓入山深,那知出山易。

旋螺结湫顶,步武一茅亭。

俯看墙外陇,郁郁黄云平。

落日满丽谯,粉堞尤羃历。

箫鼓发丛祠,野火起枯柏。

兴尽欲下来,曲水弄余晖。

忽过金粟岭,天香逗人衣。

形式: 古风

穿西山之背度环玉亭出惜别门取归道

青虹跨高岭,雌霓隐其下。

傍穿度窈窕,忽上得潇洒。

钓矶字忘鱼,亦复无钓者。

万玉出素妆,微红露妖冶。

俄为出山路,使我恨眼踝。

一步一回首,谁能遽成舍。

形式: 古风 押[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