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咏的《馆中新蝉》,通过对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生命力与时光流转的感慨。
“脱尘还与比仙游,露腹何妨近品流。”这两句是从蝉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共鸣的意境。蝉在空中飞舞,与仙境相仿佛,其脆弱的身躯不受尘俗之累,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清新的露水和流动的风。
“嫩壳半遗红药地,细声偏傍绿杨楼。”这里描绘了蝉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它们留下半个幼小的躯壳在红色的花瓣之中,而它们清脆的声音常伴随着绿意盎然的柳树和高楼。
“诗家取象吟难尽,画格偷真意不休。”这两句则转向了艺术创作的层面,诗人通过观察蝉来获取灵感,其吟咏之声似乎无穷无尽;而画家则借由捕捉蝉的真实模样来表达其艺术追求,永不满足。
最后,“正好儒林拟緌绋,凭栏无苦预悲秋。”诗人在美好的书院环境中,通过观察蝉来联想到学者们的修养与成长,就像织造丝绸一样需要耐心和细致。而诗人自己则倚靠在栏杆上,没有痛苦,也不为即将到来的秋天感到悲伤。
整首诗通过对新蝉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态度、自然观察和生命感悟,是一幅充满哲理与美学的意象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