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廷㭿为亡友郑万里所作的挽诗,以“凤溪卷”为载体,寄托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
首句“不见凤溪人,忍读凤溪卷”,开篇即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悲痛与无奈。接着,“凤去何时还,溪流净如练”,以自然界的景象比喻逝者之不可复返,同时也描绘出逝者生前的清雅与纯净,隐含着对逝者的赞美与怀念。
“忆昔丹山见羽仪,九苞文采光陆离”,追忆往昔,诗人回忆与友人在丹山相见的情景,友人身上的文采光芒四射,象征着友人的才华横溢与人格魅力。然而,接下来的转折,“虞廷不叶箫韶奏,空使行人歌德衰”,则暗含对友人未能在官场施展才华的遗憾,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晚向琴堂伴孤鹤,仰首长鸣惊碧落”,描述友人晚年的生活状态,虽有孤独,却也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如同孤鹤般高飞于碧落之上。这既是对友人高尚情操的赞颂,也是对其命运坎坷的同情。
“枳棘终非老凤栖,万里天风振寥廓”,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未能在适合的环境中施展才华的惋惜,同时也暗示了友人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归卧师山泽羽毛,风流一代誇人豪”,诗人想象友人归隐山林,与自然和谐共处,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风流倜傥、豪迈不羁性格的赞赏。
最后,“尘世茫茫已今古,抚卷泪落灯前雨”,诗人感慨于世事变迁,感叹于友人的离去,面对友人的遗作,不禁泪如雨下,表达了深深的哀思与不舍。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的巧妙结合,不仅表达了对亡友的怀念与哀悼,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