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申屠子迪韵

红尘车马事纷纷,高眼何曾有见闻?

竹屋夜深时听雨,石床秋冷不生云。

归来每爱陶彭泽,漂泊谁怜郑广文?

门径年年芳草绿,拟将兹意问东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世间纷繁的车马喧嚣,高洁之眼又怎能见识到这一切?
深夜竹屋中聆听雨声,秋日石床虽冷却无云缭绕。
每次归乡总爱陶渊明的恬淡,漂泊之人又有谁能理解郑广文的心境?
门前小径年复一年长满青草,我打算把这心意向春神询问。

注释

红尘:世俗尘世。
车马事纷纷:繁忙的车马往来。
高眼:高尚的眼光。
何曾:从未。
见闻:见识。
竹屋:竹制的小屋。
夜深:深夜时分。
听雨:聆听雨声。
石床:石制的床。
秋冷:秋天的寒冷。
生云:产生云雾。
归来:返回故乡。
每爱:常常喜爱。
陶彭泽:陶渊明,东晋诗人。
谁怜:谁能理解。
郑广文:郑虔,唐代画家,生活漂泊。
门径:门口的小路。
年年:每年。
芳草绿:青草茂盛。
兹意:这份心意。
东君:春神,也指春天。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冕所作的《次申屠子迪韵》,通过对红尘世俗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首句“红尘车马事纷纷”,描绘了世间纷扰的景象,与后文形成对比。第二句“高眼何曾有见闻?”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喧嚣的淡漠,暗示他有着高于常人的洞察力。

接下来,“竹屋夜深时听雨,石床秋冷不生云”两句,通过写竹屋夜雨和石床秋冷的清寂画面,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人世浮云般的无常的深刻理解。诗人以古代贤士陶渊明和郑板桥自比,表达对他们淡泊名利、自在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尾联“门径年年芳草绿,拟将兹意问东君”,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春回大地、芳草常青的寓意的寄托,最后借问东君(春天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冕在乱世中坚守自我,追求清静无为的高尚情操。

收录诗词(712)

王冕(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申屠子迪韵四首(其一)

荒城余古堞,登眺喜新晴。

日淡山容静,秋高海气清。

孤鸢随鹤下,饥兕近人行。

感物添惆怅,谁能会此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次申屠子迪韵四首(其二)

东南岩壑窅,游子欲何之?

野鸟惊飞疾,溪船逆上迟。

放怀须醉酒,对景漫题诗。

王谢经行处,萧条似旧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次申屠子迪韵四首(其三)

海国秋风劲,江城暮雨昏。

浮云低月峡,戍鼓殷雷门。芳草何年歇?

青山亘古存。光阴如过客,吾道底须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次申屠子迪韵四首(其四)

白发干戈际,青山黯霭中。

沙虫联五马,蹠卯袭三公。

东海波涛黑,中原草树红。

萧条岩谷底,谁信有春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