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诗

尝读大禹书,导河始积石。

神功洵巨哉,两山如削壁。

疑是鬼斧凿,疑是巨灵擘。

余来千载后,山势犹如昔。

烟岚郁不开,与天常咫尺。

下瞰黄河流,风翻雪浪白。

涛声如怒雷,奔腾何迅疾。

我欲溯其源,星宿杳难即。

我欲登昆崙,举头惟瞑色。

君不见此地当年吐谷浑,汉魏以来常反侧。

而今四海颂升平,羌戎稽颡烽烟息。

车书一统尽朝宗,此山此木互西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积石山诗》由清代诗人郭朝佐所作,通过对积石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尝读大禹书,导河始积石”,引出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将读者带入到古老的传说之中,积石山作为黄河的源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

接着,“神功洵巨哉,两山如削壁”两句,赞美了积石山的雄伟壮观,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座山峰如同被削成的峭壁一般,展现出山势的险峻和壮丽。

“疑是鬼斧凿,疑是巨灵擘”则进一步强调了积石山的非凡之处,无论是自然的力量还是神话中的巨灵,都无法解释其形成的奇迹。

“余来千载后,山势犹如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积石山的面貌,山势依旧如初,体现了自然之美的永恒。

“烟岚郁不开,与天常咫尺”描绘了积石山周围的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空仅有一线之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壮阔的氛围。

“下瞰黄河流,风翻雪浪白”将视线转向下方,黄河在山脚下蜿蜒流淌,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在风中翻滚,展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涛声如怒雷,奔腾何迅疾”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涛声如同愤怒的雷鸣,水流奔腾的速度之快,令人震撼。

“我欲溯其源,星宿杳难即”表达了诗人想要探寻黄河源头的愿望,但星辰遥远,难以触及,隐含着对未知探索的向往。

“我欲登昆崙,举头惟瞑色”则是诗人想象自己攀登昆仑山的情景,抬头只见一片昏暗,象征着对更高远境界的追求。

“君不见此地当年吐谷浑,汉魏以来常反侧”通过历史背景的引入,点明了积石山所在地区曾是吐谷浑族的领地,历史上多有动荡,反映了地域变迁与民族融合的主题。

“而今四海颂升平,羌戎稽颡烽烟息”描述了当下国家统一,四海升平,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景象,烽火不再,战争消逝,呈现出和平繁荣的社会风貌。

“车书一统尽朝宗,此山此木互西域”最后两句总结了主题,强调了文化的统一与交流,山川树木连接着东西方,象征着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融。

整首诗通过对积石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民族融合、文化统一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收录诗词(1)

郭朝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夏河

罕豪已附汉,夏水故东流。

何事通西域,犹劳博望侯。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尤]韵

塞上曲

雪冻云埋路未经,乌兰新战血痕腥。

春深牧马蓬根断,大夏河边草不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南山积雪

皎洁凌空似玉山,深秋常见羽人还。

高低望处峰千叠,远近看来月一湾。

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

堪将此地千峰雪,置问巴陵伯仲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仙阁插云

高阁登临豁远眸,一川风物眼中收。

凭栏无限桑田意,剩有灵光俯碧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