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袈裟田”为题,由明代僧人释道丘所作。诗中描绘了僧侣通过耕种田地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佛教中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自足的追求。
首句“袈裟曾效此田衣”,意指僧侣的袈裟如同农夫的田衣,象征着他们朴素简朴的生活方式。接着,“日用犁耕自不饥”,说明僧侣们通过亲自耕作,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日常所需,也避免了对世俗物质的依赖,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清净乞求能活命”,进一步强调了僧侣通过清净的修行和乞讨,能够维持生计,这反映了佛教中对于清心寡欲、以慈悲为怀的生活态度。最后,“脂膏消落法身肥”,这里“法身”指的是僧侣的精神境界,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奉献,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壮大,而非物质的积累使他们的“法身”更加饱满。
整首诗通过对比僧侣与农夫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佛教中对于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简单生活和内在修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