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席和丁夔帅送行诗韵(其一)

人生行止莫非天,去国重来十七年。

学自孔颜期有是,道非尧舜敢陈前。

忧时正念梁瓯缺,视己当如赵璧全。

若得时清身不辱,尽教人道是登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人生的行进和停止都由上天安排,离开国家后再回来已经十七年。
我学习孔子和颜回的道德,期望有这样的成就,但不敢在没有尧舜那样的贤明之前提出自己的主张。
忧虑时局,深感国家如同梁瓯(古代酒器)有缺口,看待自己要像赵璧(珍贵的玉璧)一样完美无瑕。
如果能遇到清平之世,自身不受侮辱,那我愿意让所有人称我为升仙之人。

注释

行止:行为举止,指人生道路。
去国:离开国家。
孔颜:孔子和颜回,代指儒家圣贤。
尧舜:古代贤明君主,象征最高道德标准。
梁瓯缺:比喻国家的缺陷或危机。
赵璧全:比喻自身的完美无瑕。
时清:政治清明的时代。
登仙:形容超凡入圣,达到极高的道德境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时局的忧虑。首句"人生行止莫非天",揭示出诗人认为人的命运和行为皆由天定,暗示了宿命论的思想。接下来的"去国重来十七年",表达了诗人离别故土多年后再次回归的经历,流露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学自孔颜期有是,道非尧舜敢陈前",表明诗人以孔子、颜回为学习榜样,追求道德修养,但又谦逊地表示自己不敢与尧舜这样的圣贤相比,体现了儒家的谦虚精神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忧时正念梁瓯缺,视己当如赵璧全",诗人关注国家时事,忧虑国家的缺失,同时自我要求严格,视自己如同赵国的宝玉,虽有瑕疵但仍视为完整无缺,表达了对个人品性的高标准和对国家的忠诚。

最后两句"若得时清身不辱,尽教人道是登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里,能保全自身名誉,不被玷污,从而赢得世人赞誉,仿佛成仙般超脱。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的修身立德,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情怀。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吴府君挽诗

笃信宁违俗,徐行不竞时。

与人交乐易,处世事平夷。

甚矣古常者,伤哉今已而。

龙山春夜月,长照凤皇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吴府君挽诗

人誇骂贼与尊君,我看闲家与事兄。

更识为人谋质实,便知处己事分明。

夜窗残梦鸾离照,风壑哀号乌失声。

从此长宁乡下路,两山明月一般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应提刑以十五日和韵见示再次韵

大圆垂象晓群黎,犹送昨宵畏满诗。

要看天行嫌位亢,若言人事恶功亏。

升于正处元为利,坎到盈中乃识时。

疑我冰轮公赐厚,敢申馀义副襟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张大著以韩持国绿樽红妓事再和见戏复次韵(其二)

壮心十五亦狂颠,十五年来洗濯鲜。

负郭元无三亩宅,浮家安有五湖船。

焚香读易谢来况,饮绿围红回长年。

不是柳桃曾作恼,安知世味有妍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