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

江皋空阔。更半霎轻风,些儿微雪。

倚树仙姬,翠袖暮寒应怯。

闲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

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怕曲终人去彩云绝。

便梦断瑶台春思愁结。□□□□、□□□□□□。

那堪绿毛幺凤,向苔枝、数声啼咽。

留得余香满袂,已西山斜月。

形式: 词牌: 孤鸾

翻译

江边空旷开阔,忽然间吹来一阵轻风,还夹杂着些许雪花。
倚靠在树旁的仙女,她的翠袖在傍晚的寒意中似乎有些颤抖。
她悠闲地拿起玉笛自我欣赏,喜爱它冰清的气质,仿佛与花朵争艳。
音乐《霓裳羽衣曲》刚结束,接着又是梅花的旋律响起。我担心曲终人散,彩云也消失不见。
即使在梦境中回到瑶池仙境,春天的思绪仍然愁绪满怀。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绿毛小鸟在苔枝上悲鸣几声。
虽然余香飘满衣袖,但夜色已深,西山的斜月已经升起。

注释

江皋:江边的高地。
轻风:微风。
些儿:一点点。
倚树:倚靠在树旁。
翠袖:绿色的衣袖,代指女子。
玉龙:玉笛。
霓裳:古代宫廷乐曲。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
绿毛幺凤:绿色羽毛的小鸟。
斜月:倾斜的月亮,指夜晚渐晚。

鉴赏

这首元代张翥的《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首先以“江皋空阔”起笔,展现出开阔的江边景色,随后点出轻风微雪,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冷寂和清新。仙女倚树的形象,衣着翠袖,暗示了冬日傍晚的寒意,她似乎在享受独自吹笛的乐趣,那份冰清玉洁的气质与梅花相映成趣。

“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描绘了笛声的旋律如同霓裳羽衣曲般悠扬,随着乐曲的结束,梅花瓣开始飘落,仿佛回应着音乐的节奏。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乐曲结束后仙女离去的担忧,担心她会消失在云端,留下无尽的思念。

“怕曲终人去彩云绝”直接表达了这种情感,而“便梦断瑶台春思愁结”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愁绪,想象即使在梦中也无法留住这份美好。画面中的绿毛幺凤在苔枝上哀鸣,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气氛。

最后,诗人以“留得余香满袂,已西山斜月”作结,暗示尽管仙女已经离去,但她的笛声和梅香仍留在人间,伴随着西山的斜月,给人留下深深的回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画面中仙女形象的深深眷恋和对艺术美的赞赏。

收录诗词(826)

张翥(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字:仲举
  • 籍贯:晋宁(今山西临汾)
  • 生卒年:1287~1368

相关古诗词

定风波.商角调西江客舍酒后闻梅花吹香满窗醒而赋此

恨行云、特地高寒,牢笼好梦不定。

婉娩年华,凄凉客况,泥酒浑成病。画阑深,碧窗静。

一树瑶花可怜影。低映。怕月明照见,青禽相并。

素衾正冷。又寒香、枕上薰愁醒。

甚银床霜冻,山童未起,谁汲墙阴井。

玉笙残,锦书迥。应是多情道薄幸。争肯。

便等闲孤负,西湖春兴。

形式: 词牌: 定风波慢

定风波.昆山路漕席上

舞袖歌鬟簇画堂。就中偏是展家娘。

待道无情还有思。恰似。昆山日暖凤求凰。

海上潮生人尽醉。催起。兰舟分散不成双。

回首玄都春梦里。从此。桃花应自怨刘郎。

形式: 词牌: 定风波

金缕词.送上官子东之昆山州幕官

烟草长洲苑。渺姑苏、旧游麋鹿,岁华云晚。

多少吴宫花月恨,春去春来不管。

只付与、行人凄断。

君去风流宾幕里,把今情、古意供裁剪。

珠唾湿,玉烟暖。相逢尽看金杯满。

信人生、好怀有几,梦长缘短。

白发峥嵘三千丈,底用云揉雨染。

且斗取、尊前强健。

为问浮槎还到否,便乘之、直上三山远。

看瀛岛,水清浅。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金缕词.送王季境还广陵

西子湖边路。看依然、水光山色,自宜晴雨。

天上归来重载酒,惟有旧盟鸥鹭。

笑鬓影、星星如许。

公子华筵凉似水,更绿鬟、窈窕歌金缕。

留晚醉,看眉妩。三生书记真豪举。

把平生、香奁软语,锦囊佳句。

君到淮南明月夜,为问崔娘安否。

□翻作、锦筝新谱。

只恐惊鸿花外起,趁行云、直过沧江去。

飞不到,断肠处。

形式: 词牌: 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