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魏晋时期的诗人傅咸之手。傅咸(249年—313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富平)人,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在这首诗中,傅咸以“零露浚江海,飞尘崇山岳”开篇,运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变迁。零露,指的是清晨草叶上的露珠,象征着短暂而珍贵的美好;浚江海,则暗示着深邃和广阔,寓意着人生的追求与探索。飞尘,指的是飞扬的尘土,代表了世间的纷扰与变化;崇山岳,则象征着高远和稳固,比喻着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来的“过谬佐台辅,安能任鼎餗”,则是对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过谬,意为过错或失误;台辅,古代指宰相一类的高官;鼎餗,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炊具,这里借指国家大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错误行为的反省,以及对于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行事的思考。他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尤其是身居高位者,其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人民的福祉。因此,诗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安能任鼎餗?”即如何能够承担起国家大事的责任?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个人责任的探讨,展现了傅咸深沉的思考和对社会伦理的关切。它既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呼吁,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责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