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一百二十首(其六十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老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幻化空身即法身,个中无染亦无尘。

拈匙把箸如明了,扫地烧香不倩人。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世间万物的本质与观照方法。开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借用佛教中的比喻,指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如同梦境、泡沫、光影和露珠、闪电一样短暂易逝,提醒人们要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世间事物。

接着,“应作如是观”强调了正确的观察方式,即认识到一切皆是虚幻,不应被表象所迷惑,而应深入本质,洞察其空性。这与佛教中追求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理念相契合。

“释迦老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暗含对传统佛教教义的反思,指出释迦牟尼佛虽然揭示了世界的虚幻一面,但并未完全揭示其深层含义。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法理解的深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认识到世界的虚幻,更在于理解其背后的真理和意义。

后两句“幻化空身即法身,个中无染亦无尘”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理解。诗人认为,个体的存在(幻化空身)即是宇宙真理(法身)的体现,其中没有污染也没有尘埃,意味着在体悟到事物本质之后,心灵可以达到纯净无染的状态。

“拈匙把箸如明了,扫地烧香不倩人”则是实践层面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使用餐具、打扫卫生、焚香等,来培养内心的清晰和专注,无需依赖他人,自己就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体现了禅宗强调的“生活即修行”的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智慧,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内心世界,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来实现精神上的觉醒与解脱。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

赵州住院二十年,折脚禅床欠一边。

灰头土面半饥饿,苦涩家风今古传。

翻笑今人做长老,恰似官人问职田。

职田多,我便去,免见钵盂无著处。

职田少,我不去,生怕没盐兼没醋。

禅门难得好儿孙,正眼近来如扫土。

慧林首座久韬藏,个中果熟自然香。

大海钓鱼拚得失,空船归去也无妨。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一)

一钵迢迢历数州,朱门白屋信缘求。

如今茧足归来也,自在沩山一牯牛。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二)

拍手相逢笑不休,本来无證亦无修。

人人尽是阿罗汉,何必天台雁荡求。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三)

长夏无别趣,调和羹一釜。

滋味颇馨香,刚地成点污。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斧。

陪却三斤铁,只因看锢鏴。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