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月庭》,是明代诗人林大钦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月夜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
首句“虚庭纷凉白”,以“虚庭”点明地点,即空旷的庭院,加之“纷凉白”三字,营造出一片清冷、寂静的氛围。接着,“中天夜寂寥”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宁静与孤寂,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沉睡之中。
“星河高不动,风月自清宵”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星空,星河虽高悬不移,却也映衬出月夜的清冷与宁静。这里的“风月”不仅指自然界的风和月,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在这静谧的夜晚自由地流淌。
“天地岂予独,知音谁见招”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的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似乎只有诗人一人独处,寻找那份能够理解自己心灵深处呼唤的知音。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流露出对友情、知己的深切向往。
最后,“冥心祈有合,怅望空云霄”两句,诗人将思绪深入到内心深处,祈求与知音相遇的心愿如同空中的云霄一般遥远而渺茫。这里的“冥心”不仅指深思冥想,也暗含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精神寄托的追求。诗中既有对孤独的感慨,也有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相遇的期待,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