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妙惠的《般若招提晓坐》描绘了一幅清晨禅院的静谧画面。首句“夜雨洗山岩”展现了夜晚雨水洗涤过后的山岩清新景象,暗示了拂晓时分的宁静与洁净。次句“朝来翠独湿”进一步强调了早晨翠绿的植物上挂着露珠,显得格外生动。
诗人通过“趺坐学观空”表达了自己的禅修状态,静坐观察空性,试图达到心灵的净化。接下来,“清风满香积”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和香气四溢,暗示了修行之地的神圣氛围。诗人借“字本无”表达对文字空性的理解,表明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但又意识到心性修炼更为重要。
“心即等死灰,未了人间孽”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烦恼的认识,虽然心境如死灰般平静,但仍觉未能彻底解脱世俗的业障。接下来,诗人以“窗竹皆虚心,庭松多劲节”象征自己的品格追求,希望像竹子般虚怀若谷,松树般坚韧不屈。
最后两句“体此长青树,原不在虚实”揭示了诗人对永恒与真实的领悟,认为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修炼,而非外在形式。结尾处“慈航如可接”则寄寓了对佛法智慧的向往,希望能与佛的慈悲之舟相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禅修体验和个人感悟,展现出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