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台

水色山光面面开,乾坤牢落此孤台。

寒烟老屋巢沙燕,春雨残碑卧石苔。

千载英风今可想,八州奇梦旧传来。

輶车吊古增惆怅,重为先生辟草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宋朝陈琦所作的《读书台》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历史沧桑与人文情怀的画面。首句“水色山光面面开”,以开阔的视角展现了山水之美,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在这广阔的视野中展开,引人入胜。接下来,“乾坤牢落此孤台”一句,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一座孤独的台子上,暗示了此地的静谧与独立,同时也暗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寒烟老屋巢沙燕,春雨残碑卧石苔”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读书台周围的自然景象。寒烟缭绕的老屋,沙燕在空中盘旋,春雨中的残碑被青苔覆盖,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赋予了场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对比和融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

“千载英风今可想,八州奇梦旧传来”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读书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千年的英风,八方的奇梦,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悠长,也暗示了读书台曾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最后,“輶车吊古增惆怅,重为先生辟草莱”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以及对读书台现状的感慨。輶车,古代官员出行的车辆,这里借指诗人自己或古人来此凭吊的情景,增添了几分惆怅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读书台维护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希望后人能继续发扬其精神,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象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读书台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化、自然与情感的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

陈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远辞

过黎阳而遂西兮,烦嘉友之临饯。

道踌躇而屡顾兮,忽背驰而不可挽。

幸介弟之勤我兮,守权舆其益坚。

人情岂其恶逸兮,虑我脩涂之易倦。

粲高原与平隰兮,冰雪凛其同践。

山负石以当径兮,泥飞屐以相溅。

喜招招以卬涉兮,又风涛之交战。

几四载之皆乘兮,初不悟其巳远。

亦既降乎庐阜兮,县尹告以舟办。

谋不主于云梦兮,果若大江之为限。

分渚陆之异遵兮,弟亦曰予将返。

试往阅于千帆兮,前车近其当鉴。

挟忠信以临深兮,犹一觇而色变。

爱我者于是而委去兮,吾然后知所恃之惟天。

宁戒惧之遂忘兮,托命于南公之鸡犬。

舍亲戚与坟墓兮,初岂以易刍豢。

抑甚珍其所怀兮,每欲弃置而未忍。

行四方以经营兮,膂力犹幸其可勉。

荆又用武之国兮,庶几少施乎吾辩。

至天性之燥湿兮,盖终身陋巷而不厌。

非将老无闻之为病兮,且安往而不乐其贫贱。

独夫人之信此兮,跂予望之而不之见。

秋兰何时其可致兮,聊以报乎足茧。

形式: 古风

送新安守陈郎中赴阙

浙水带天邑,于今如涧瀍。

言从发源处,直到行阙前。

使君仪曹郎,省闱早周旋。

一行领辅郡,奏课十郡先。

是时新雨馀,纵缆惊号蝉。

长河无六月,解带风中眠。

乌羽动林莽,马门纳云烟。

村村老农出,寒女一笑嫣。

共谈两岁乐,米粮不论钱。

今日见使君,使君正当年。

还能持节来,莫作长弃捐。

再拜不可留,鼓声催发船。

嗟我寄枌社,弟兄辱知怜。

宦游适四方,从公倘非难。

农人寔怀土,欲见无由缘。

唯因足襦裤,长说使君贤。

形式: 古风

题贤女铺

许嫁女始字,昔人良所钦。

此身有所属,安得强委禽。

嗟哉乃翁愚,弃盟欲重寻。

死生还复合,世谓遂初心。

谁知彼寒女,义烈动芳襟。

顷来已一惭,厚愧方在今。

正性不负物,临流殒千金。

我来吊丛祠,目眩寒潭深。

凄凉一川上,行客闻知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梁寺丞见示过岭新作

凌晨登郁孤,南走韶阳道。

封疆有申画,山川本怀抱。

公行度塞岭,残雪故未扫。

高情无南北,反谓兹山小。

顷来我尝游,亦觉山媚好。

前贤困远谪,我辈得幽讨。

两崖瞻欲眩,数树攀且绕。

想公哦新诗,千骑转林杪。

衙冠候颜色,约束军声悄。

韶阳古名郡,四十专城早。

重华已千岁,苍石在云表。

鱼龙舞幽壑,遗韵盖可考。

以兹供抚玩,或可荐寿考。

公馀亦时饮,未用绝芳醥。

行行布恩惠,正直神所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