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月夜江上闻箫》由明代诗人陈伯康所作,描绘了一幅月夜江边听箫的凄美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渲染,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意境。
首句“西江短棹倚江干”,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孤独的行者,手持短桨,停靠在江边的情景,为整首诗奠定了孤独与静谧的基调。接着,“卧听楼头玉琯残”一句,通过“卧听”这一动作,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宁静的夜晚,楼头传来的玉琯之音,虽已接近尾声,却依然能触动人心,引发无尽的思绪。
“歌断吴门人罢市,佩空秦馆客凭栏”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吴门(苏州)的歌声渐止,市井生活归于平静;秦馆(秦朝的宫殿)中,只有空荡荡的佩饰和独自凭栏的客人,暗示着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留下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怀念。
“鱼龙扰扰秋潮落,鸾凤双双夜月寒”描绘了一幅秋潮退去、鱼龙游动的景象,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凄凉。同时,鸾凤的双双与夜月的寒冷,也象征着美好与冷清的对立,以及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最后,“听彻古今无限恨,高阳且付酒杯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苦短的深刻感悟。在倾听中,他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最终只能借酒浇愁,试图在醉梦中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