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朱应登在明朝时期,于献花岩古寺留宿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禅宗法界的向往。
首联“名山隔岁与心期,古寺经过再赋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山的向往之情,以及在经过古寺时再次赋诗的喜悦。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禅宗法界的追求和向往。
颔联“僮仆解装先藉草,主僧留客旋烹葵”描绘了诗人在古寺中的生活细节。僮仆为他铺好草席,主僧热情地款待客人,亲自下厨烹饪葵菜。这一场景温馨而亲切,展现了古寺僧侣们的待客之道,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颈联“泉鸣涧壑秋生驶,树隐房栊日上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献花岩古寺周围的环境之美。泉水在山谷间潺潺流淌,仿佛秋天的脚步匆匆;树木掩映着房屋,太阳升起得似乎格外缓慢。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尾联“岂独有缘参法界,同行吏部共襟期”表达了诗人不仅因为与法界的缘分而来到此地,更是与同行的官员们共享着对自然、对禅宗法界的共同追求和向往。这句诗揭示了诗人与同行者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禅宗法界的向往,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