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庭圭所作的《和胡观光黄元授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
首句“卧听萧寺五更风”,以夜深人静时分,诗人独自聆听寺庙中的风声起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错打当年饭后钟”一句,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暗示社会秩序的混乱,即便是象征着规矩的钟声也未能准确地传达时间的信息,反映出当时社会管理的失序。
“不愿绨袍怜范叔,独缘蔬馔识茅容”两句,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阶层差异的感慨。范叔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因贫困而受到绨袍之赠,此处暗指社会上对于贫富差距的不公。而“独缘蔬馔识茅容”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朴实生活的欣赏,以及对于社会中那些能够保持本色、不为物质所累的人的认同。
接下来,“黄旗接武来招盗,皂盖行春且劝农”两句,描绘了官府在春季下乡指导农事的情景,但“黄旗”和“皂盖”分别代表了权力和威严,这里似乎隐含了对官府行为的质疑,即在指导农事的同时是否真正关注到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是仅仅流于形式。
最后,“如此偷安欲持久,荒谋诞计恐无庸”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状况的担忧。他认为,如果只是表面的安定而不寻求根本的改变,那么这种虚假的和平难以持久,最终可能带来更大的危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