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长城岭的壮丽景色和其战略地位,展现了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深刻感受和对历史的感慨。
首句“太行从西来,一折亘南朔”,开篇即以磅礴之势描绘了太行山脉从西而来的壮观景象,横贯南北,气势恢宏。接下来,“龙脊长蜿蜒,天堑划地轴”进一步渲染了太行山脉的蜿蜒起伏,如同一条巨龙,将天地分割开来,形象生动。
“三关尾龙泉,压五台山麓”则点出了长城岭在地理上的重要位置,它位于三关的尾端,紧邻龙泉,俯瞰着五台山麓,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接着,“晋所据者高,胜势瓴建屋”描述了长城岭作为晋地屏障的高峻险要,以及其在防御上的优势。
“东瞰幽燕东,万象皆俯伏”则展现了长城岭俯瞰幽燕大地的雄伟气势,一切都在它的脚下显得渺小。接下来的几句“有城跨两戒,左右归掌握。敌楼高崔嵬,云中大旗卓”描绘了长城上坚固的城池和高耸的敌楼,以及飘扬在云中的旗帜,凸显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强大功能。
“西向莽周原,退即堕坑谷”则通过对比,强调了长城岭在东西方向上的广阔视野和险峻地形。接下来的几句“直下二十里,里里八九曲。中休喘小憩,僧寺縇丹艧”描绘了长城岭的曲折蜿蜒,以及途中寺庙的点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幽森老树精,甲缩霜皮绿”通过树木的描写,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力,同时“近关岈然洼,磊砢石聚族”则描绘了接近关隘处的地形特点,石头堆积如族,形象生动。
“双壁削剑刃,一门阙荀角。中通洞逼仄,人入蛇之腹”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长城岭两侧峭壁如削,狭窄的通道仿佛是蛇的腹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万古本无路,巨灵以蹠㩧”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古人开凿道路的赞叹。接下来的几句“道很关转严,锁钥攻守局。乘兴昔巡幸,曾费斧斤斫”则描述了长城岭作为军事要塞的严酷环境和复杂的战略布局,以及历史上帝王巡视时的艰辛。
“盘蹬甃纳级,累累就崩驳。雉堞亦半隳,我昔议与筑”则表达了对长城修复工程的思考和建议,以及对过去修建长城的回忆。
最后,“兴筑良独难,源泉涌万斛。汇以众山力,辊雷震彯觷。顷刻乱纵横,虎蹲羊抵触。安得役五丁,神通变平陆。车亦不必悬,马亦不必束。天险今可忘,行歌听樵牧”则表达了对长城建设的艰难和对自然力量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天险可以变为平陆,人们可以自由行走,听樵夫牧童的歌声。
整首诗通过对长城岭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景观的壮美,也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和文化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