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诗

帘卷残阳鸣鸟鹊,花飞何处好楼台。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下第诗》由晚唐诗人罗隐所作,通过“帘卷残阳鸣鸟鹊,花飞何处好楼台”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鸟鹊鸣叫、花瓣飘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落寞氛围。罗隐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然界的美好与瞬间的流逝,同时也暗含了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感慨。

“帘卷残阳鸣鸟鹊”,这句诗中,“帘卷”二字生动地展现了夕阳西下时分,窗帘随风轻轻卷起的画面,给人一种时间流逝、岁月更迭之感。“残阳”不仅点明了时间,也暗示了日暮将至,万物即将归于宁静的状态。“鸣鸟鹊”则通过鸟儿的叫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丝生命的气息。

“花飞何处好楼台”,这一句则将视角转向了空中飘落的花瓣,它们似乎在寻找着一个安放之处,却不知最终会落在何方。这里的“好楼台”既可理解为诗人内心向往的美好之地,也可以是某种象征,代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花瓣的飘落与楼台的静默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整体而言,《下第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展现了晚唐文人面对科举失利、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复杂心情。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句(其一)

曹韩沙嘴团,铜陵出状元。

形式: 押[元]韵

句(其二)

饮水鱼心知冷暖,濯缨人足识炎凉。

形式: 押[阳]韵

句(其三)

桃李无言应笑我,二年尘土满渔航。

形式: 押[阳]韵

句(其四)

一列珠帘不下钩。

形式: 押[尤]韵